早就系上圍裙,替代佟秀敏進廚房的崔建國從廚房里探出頭來:“小夏,收拾桌子了哈。”
這是佟家的家風,居家宴請,全是崔建國下廚,拿出幾道“崔氏私房招版菜”——比如,佟氏紅燒肉。
佟秀敏?看心情!如果心情好,會下廚來幾道鶯紅碧綠——其實,翻來覆去,就是那幾道菜,清炒豆芽,西紅柿炒雞蛋,呃,還有一道醋溜白菜。有時期,鹽、糖和醋,放得還不知輕重。咸的,咸得要命;甜的,甜得膩人;酸的,像是倒了一堆醋壇子。
佟凝稟承家風,也就會這幾道菜。在他們隱婚那幾年,惟一常炒的葷菜,就是臘腸炒圓白菜。
夏商周沖佟凝招招手,佟凝過來替換他陪夏格格玩,而夏商周就去騰桌子。自從從三居換成兩居,租住這邊后,夏商周沒有書房,就只有把餐桌當書桌,電腦啊、文件啊,經常就堆在桌角。吃飯時,往旁邊一推出,挪出地方來就行。
佟秀敏非常看不習慣,卻也無可奈何,沒有空間啊。再說,你總不能讓他頓頓飯,都把那些東西搬來搬去的吧?夏商周不煩,她看著還煩呢。好在平時吃飯的人不多,加上格格,也就五個人——佟凝還經常加班。湊和著吃就行了。
但是,人多就不行。得把桌子挪出來啊,還得添凳子啊。不把那些書啊、筆記本啊、文件挪起,怎么行呢?這不挪不知道,一挪,東西還真不少。一袋子一袋子的文件拎進去,一撂又一撂的書抱進去,筆記本、IPAD、KINDLE、手機……還有雜七雜八零碎的東西。
夏商周一收拾起來,還真費時費力。有此小零碎,還得辨認一下,不敢就此一扔。萬一是什么要緊的東西呢——就像佟凝懷孕時,那張婦產醫院特需門診定期孕期檢的預約條,就這么隨手一擱,不知放在哪兒了。夏商周找了整整半夜,把樓道里的垃圾桶,倒騰了五六遍。不找不行啊。那是預產期前兩三周,最關鍵時刻。夏商周還半夜兩點去排隊排上了,丟了是不補的。
這一來,速度就奇慢。半天都沒有收拾好。崔建國探出腦袋看了幾遍,佟秀敏的臉色也是越來越難看。佟凝于是趕緊催了一句:“你能不能快點啊!”
夏商周心中正惱火,脫口說出的話就硬梆梆的:“沒看見我正在收拾嗎?”一看見桌上那一堆東西,就倍感心煩,干脆袋口一張,胳膊橫掃,把那些小零碎全掃進去。不管了,回頭再拾掇。
這聲音有些刺耳。佟秀敏臉就沉下來了。這做給誰看呢?不就是收拾東西,挪進去,吃完飯再挪出來嗎?至于每次都這樣要鼻子不是鼻子要臉不是臉嗎?要不是你決定買學區房,我們至于都蝸在這屁大點的地方嗎?
不過,當著眉眼都不對的蔣紅旗,佟秀敏也沒有像往常一樣發飆。其實,夏商周的確很惱火每次都要挪來挪去,但也沒有人情世故不通、不識好歹地給人臉色看的地步——他只是惱火自己這些工作上雜七雜八的東西,這么一弄就更亂了。重新挪出來后,非要二三十分鐘,重新歸類不過。
夏商周是一個在工作極度“混亂”中又非常講“秩序”的人——這句話聽起來自相矛盾其實是相輔助相承:任何人進入他的“辦公場所”,第一個震驚的感覺、而且只有一個震驚的感覺,就是它是如此的“混亂”——簡直插不了手,立不了足——這也是極度講究歸類整理、干凈整潔的佟秀敏、崔建國甚至于是佟凝都看得忍無可忍卻不得不忍的事情;因為,在這種極度混亂中,夏商周自有自己的安排和韻律;他能在這種雜亂無章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和生活脈絡,從而不到三秒鐘就能進入角色——但是,若是哪一個人動了他的一角,哪怕只是一份文件挪了稍許的位置,他也會因為震動,而一下子亂了分寸,許久都進入不了狀態。所以,他絕不能容忍任何人動他的東西——一動,就會像點燃火藥桶一樣。
哪他不會自己每天花個三十分鐘整理一下啊?在一個干凈整潔、歸類齊整的環境里辦公,不是更有效率,心情更愉悅嗎?你覺得,這對一個三秒鐘就想進入狀態的男人適用嗎?
夏商周寧可365天如一日活在這種混亂的環境里,也不愿意花上三36分鐘來歸類整理這些亂七八遭的東西……在惜時如金的夏商周看來,這簡單是浪費時間,扼殺生命。雖然,悖論在于,他經常由于“逃避”,而把大把大把地時間和生命扼殺在那些無意義的影視劇上。
好不容易,桌子終于收拾齊整了。鄒曉琳、佟鑫都幫著端菜去了。鄒曉琳嘴甜,一邊端一邊一驚一乍地叫:“哎呀,這個豆豉麻辣魚聞起來太香了。饞得我口水都快滴下來了。”
“哎呀,這個油煎果子,我可愛吃了!”
“哎呀,這個崔氏紅燒肉……是叔的拿手絕活。我都好久沒吃著了,想死它了。”
“哎呀,這道紅悶大蝦是叔新創的絕活吧?這都是第幾絕的,第八絕,還是第九絕……叔,你都可以開一個崔氏私房菜了。就憑這幾道崔氏招牌菜,絕對打遍天下無敵手!”
整得崔建國眉開眼笑,拿著鍋鏟就在廚房里手舞足蹈:“閨女,喜歡你就多吃點。下次你來,叔再給你做兩道新菜!”
佟凝沖著夏商周撇了撇嘴——看吧,紅燒肉不是為你做的了。
夏商周心想:“這關我什么事?”有鄒曉琳這樣能活躍氣氛的小蜜蜂在場,不是挺好的嗎?!
(說明:《寶貝政治》系風清揚談臥槽V實施的一個創意寫作試驗作品。這是“用故事講政治的小說”系列。當下圍繞“孩子”(寶貝)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我們幾乎時時、事事、處處都處于力量(POWER)博弈的政治之中,夫妻之間,誰的觀念占上風,主導孩子的成長?是爸爸的快樂成長,還是媽媽的買學區房(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中爭奪優勢資源)?這是一種“話語權”的爭奪。“外婆大大咧咧什么都應了孩子,奶奶強調管教事事要做規矩”,孩子就親近外婆說外婆好但是會不聽外婆的話反而聽奶奶的話,這就是“家庭的政治博弈”。當婆婆遇上媽,當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備戰常青藤……一個接一個地發生在寶貝身上,博弈接踵而來。一個接一個的博弈,都是激烈的政治斗爭。無聲無息地,在廟堂之下,在學齡之前,已經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