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19? 周三???不同的作品表征呈現不同的理解水平
? ? ? ? 昨天晚上閱讀《簡單的方程》(小學數學結構化單元教學叢書)——吳正憲、武維民、張秋爽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 ? ? ? 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一課中,吳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王虎10歲,李老師比王虎大30歲,你們能表示出李老師的年齡嗎?……知道王虎的年齡,怎么表示李老師的年齡呢?這么多式子寫起來真的好麻煩,我們能不能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把李老師的年齡表示出來?
? ? ? ?吳老師選取了這5個作品,并用投影儀展示:
1號作品:10+30=40歲
2號作品:王虎的年齡加上李老師比他大的30歲,就是李老師的年齡。
3號作品:(□+30)歲
4號作品:(a+30)歲
5號作品:學生是A歲,老師是B 歲。
? ? ? 在辯課環節,老師們提到這樣的問題,如何篩選和運用兒童的生成資源?吳老師為什么要選取上面的五幅學生作品?
仔細品味這五幅作品,每一幅都代表了孩子們對“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不同的理解水平(如下表)。
作品水平層次具體描述
1號:水平1,處于具象階段,只關注到具體的數和算式,不能表示出數的變化和數量關系,沒有完成一般化。
2號:水平2,關注到了數的變化以及數量關系,但是沒有進行符號表達。
5號:水平3,只關注到了用符號表示不同的量,但沒有表示出這兩個量之間關系(即數量關系)。
3號:水平4, 能夠用符號表示“變化的數”和數量關系,達到了一般化的水平層次。
4號:水平5,能夠用符號表示“變化的數”和數量關系,達到了一般化的水平層次。
? ? ? ? 五幅作品代表了學生理解水平的進階,所以吳老師選擇這五幅作品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其實,這就是我們正在研究的孩子們對于任務理解的表現性水平,在此也可以理解為概念理解的表現性水平。根據不同的水平層次,選擇不同的作品來闡述,才能讓孩子們的思維得到不同程度的進階,看見孩子思維成長的水平。不同的作品表征呈現不同的理解水平,這就是我們所研究的表現性評價。而我們研究課的過程中,需要預設水平層次框架,我想就是要在目標的引領下,給予任務的驅動,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才能呈現出不同的水平層次。而不同的水平層次,在老師心目中必須是非常清晰的,才能有智慧地選擇不同的作品來呈現不同的思維水平。然后引領孩子在互相解讀作品、對比作品的過程中,讓思維層次得到進階。
? ? ? ?往往這個水平進階的層次,老師們在設計任務的過程中,只能預設,而不能完全匹配,所以感覺做起來很難,也許難就難在沒有充分暴露孩子們不同層次的水平。而到了課堂上,當孩子們的作品出現了不同層次的表征,我們也沒能夠很快地捕捉到不同表征作品背后的理解水平層次。
? ? ? ?針對這個疑難點,我們可以怎樣下功夫去克服?那就是依據表現性目標,設計表現性任務,然后把表現性任務的水平層次進行劃分,教師備課的過程中,心中對學習任務不同的水平層次必須清清楚楚,才能具有享吳老師那樣獨具慧眼,捕捉到典型的作品進行展示。
? ? ? 通過閱讀這個教學片段,對于課堂任務如何設計表現性評價框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實,在課堂上鑲嵌表現性評價,就是要求老師心中必須對課堂上實施的每一個任務,學生會出現哪幾種不同的表征,每種不同表征背后,折射出孩子們不同的理解水平,老師心中必須有譜,才能真正在課堂上實施表現性評價。并依據不同層次的表征水平,引導孩子的思維水平逐漸由低階走向高階。
? ? ? 現在回想起來,在“三角形的分類”一課的教學中,每個核心任務后面設計的評價量規,正是在思考對一個任務不同的進階水平。我們就可以根據不同的水平層次,選擇不同的作品來呈現。通過分析不同作品。促進孩子們思維的進階。
? ? ? 再次印證,這種感覺是對的。表現性評價,我們需要深入去研究的,也是這一塊。前測、后測,只需要對標評價框架即可。而課堂的任務設計,需要在評價框架的基礎上進行細化,預設不同的思維水平層次,才能真的有助于我們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