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圖文|發憤的草莓
有伙伴說,我是上班族,每天只有下班后的時間是屬于自己的,才能做自己的事。
你贊同嗎?
我是不贊同的。因為每天早起到上班之段時間也是你的!
哦?你沒辦法早起。
那么,白天上班,難道真的全部時間都被霸占了嗎?
如果你認為全部被霸占了,那么,這次就教你把時間搶回來。
一、來,喚醒你的深海寶藏
開篇抱怨的那位小伙伴,以為上班的時間是上圖這樣,實際上是下圖那樣: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
工作和生活中存在著這么多毫不起眼的時間段。
被割裂開來的小時間,難以用來完成長時間高專注力的任務,像被用剩的邊角料一樣。
所以,它們被我稱為“邊角料”時間,主要包括兩類:
第一類
是滿足生活需要而產生的零碎閑散時間,通常為幾分鐘之內。比如排隊、等人、等車、等電梯、爬樓梯、電腦開機、任務與任務切換之間的空轉時間等等。
第二類
是沒有太多智力產出的小塊體力時間,通常是幾分鐘至半小時。比如開車、坐車、蹲坑、洗漱、洗菜、洗碗、洗衣服、拖地板、理發。
看見了嗎,在我們的整塊時間之外,還有這么多碎小的時間,等待你的開發。
它們像深海里的寶藏一樣,你不利用,它們就一直沉睡著。
等等,不是說人一次只能專注一件事嗎?上面說的時間還能用起來?
你說的專注一件事,是指專注一件需要腦力參與程度較深的事。
能做到“一心兩用”,只有一種情況:兩件事,一件是你熟練的體力活,一件是純腦力活。
“邊角料”時間的流向,都是體力活,當然可以再配上不太費神的腦力活。
二、犯得著這么精打細算嗎
看了上面的“邊角料”時間分類后,你心里會不會嘀咕:
“變態啊,連排隊,等人,洗漱這些都算進來, 犯得著用得這么精打細算?”
當然要!這年頭是“注意力”經濟時代。
你的“邊角料”時間,正被各類商家、社交媒介虎視眈眈呢!他們會拼盡全力去吸走這些時間。
所以,沒有把它們搶占回來,它們就在刷微信、刷微博、逛淘寶之中溜走。過后,你都說不清拿去干嘛了,憑空消失一樣。
不信,可以回想回想:剛才有沒有“邊角料”時間,你都怎么花掉的。
算筆賬,假設每天花在等人、等車、等電梯、爬樓梯、坐車、蹲坑、洗漱、洗衣服的時間合計為45分鐘左右(這是保守估計)。那么一個月下來,就有45*30=1350分鐘=22.5小時;如果是每天合計1小時,一個月就有30小時了。
智能手機為這些小時間的充分利用提供可能。用它們聽聽個人管理的課程,看看個人管理的文章,完全可能學到不少知識,一個月大變身讓別人認不出你!
自己的時間,還是自己做主吧!別被其他人搶走了。
三、“邊角料”可以用來做啥
杰夫·戴維森 (Jeff Davidson)寫過一本書,叫《1分鐘能做什么?:不可思議的"戰拖"心理學》。
1分鐘能做什么呢?比如:
快速閱讀1篇的文章
語音輸入200個字
給爸媽打個電話
自拍N張照片
錄音說說今天的心情
在微波爐里熱一碗飯
跳繩150下
跑完400米
做30多個仰臥起坐
完成20道數學口算
看看精彩的廣告短片
想想下一個任務要做什么
......
看了這本書,掐指一算,感慨自己相當“富有”!
除了1分鐘以外,幾分鐘左右的“零碎閑散時間”、幾分鐘至半小時左右的“小塊體力時間”可以用來做什么,你心里有數嗎?
通常,
“零碎閑散時間”,可以用于視覺學習(比如看一兩篇小文章)或者養生習慣(比如閉目養神、敲敲膽經、做眼保健操);
“小塊體力時間”,可以用于聽覺學習(比如聽有聲書、課程音頻)或小型思考(比如構思文章的素材)。
這些,大腦是記不住的。你可以像我這樣,羅列一份“邊角料”時間做事清單。因為是幾年前制作的圖片,只作參考。
問題來了。
這么多可以做的事,“邊角料”時間瞬間出現之時,能想得起做哪個更劃算嗎?
恐怕光是先你做個選擇,都會消耗不少意志力和時間。
談論如何“邊角料”時間的最大化利用,有一個關鍵問題:必須和你的目標導向聯結起來。
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什么具體的目標,純粹是想將“邊角料”時間撿拾起來,讓生活充實,讓自己心安,那只需即興發揮——小時間來了,你愛咋用就咋用。
倘若,你想讓它們在一定日子累積后產生一鳴驚人的效果,那就需要規劃。
四、以目標導向進行規劃
為什么有的伙伴不屑于利用“邊角料”時間呢,因為覺得用上那么一點時間,不能起到什么效果。
其實,真正原因在于沒有方向,也就是沒有目標。
如果你使用“邊角料”時間都是隨心所欲的,就像到處挖井一樣,這里挖一點,那里挖一點,都是淺淺的,如雁過無痕。
所以,要讓“邊角料”時間產生化零為整的神奇效果,就需要集中火力,固定一處挖井,今天看不出效果,明天看不出效果,但一個月后,這口井就深了,半年后又不一樣了。
方法是,以目標為導向,根據不同情境的特點,對“邊角料”時間選擇合適的使用方式。
首先,確定近期會有一個怎樣的目標。
比如,最近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為新書趕稿件。
第二,列出你經常面臨的“邊角料”時間有哪些情境。
比如,可以有“開車、等人,等車、等電梯、坐車、洗碗、洗衣服、洗頭、無聊會議、哄寶寶睡覺”這些主要的情境。另外還有一些不常見的,偶爾碰到一次,隨時應變就好。
第三,列出對應情境下都可以為目標做些什么小事情。
比如:
開車:收聽優質音頻節目發散思維
等人、等車:利用語音輸入法捕捉思想火花
等電梯:看看關注的訂閱號一兩篇文章尋找靈感
坐車:構思文章可以繪制什么樣的配圖
洗碗、洗衣服、洗頭:收聽平時收集的文案寫作課程或分享
無聊會議:備著單面廢紙,見縫插針畫出文章架構的思維導圖
哄寶寶睡覺:順便練習護眼舒緩運動
這樣,等到有整塊時間專注寫作時,腦袋不會一片空白,成稿的速度也會快上幾倍。
同樣的,如果你打算近期考雅思托福、考計算機二級、提升演講能力等等,也可以好好想想,怎么規劃和駕馭這些“邊角料”時間。
“邊角料”時間太細碎了,放進“今日待辦”清單當中是小題大作。但忽略了,卻是巨大的損失。所以才會想著怎么把它們用起來。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這種利用時間的方式。如果你想嘗試,記得跟家里人打好招呼。別等到他們第一眼看見你洗碗時一邊聽音頻,傻眼了半天。
在許多人驚呼“碎片化時代”到來的時候,記得,你需要先守住自己的整塊時間,盡量保護它們不被碎片化,然后才來思考怎樣把“邊角料”時間用到極致。
每個人都有捍衛自己時間的權利和方式。你的心用在哪里,時間會看得見,生命也會看得見。這正是功不唐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