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如王君老師所說,備課的過程就是“扔”的過程,就是下定決心不講的過程。三五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好課應該像這樣舉重若輕。老師只是在緊要處咬文嚼字,敲打咀嚼。丟掉那些復雜的時代背景、充分的寫作特色,狠下心來少講甚至不講,把課堂讓給學生。
? ? 王君老師的《一面》就是最典型的課例。
? ? 王老師用王菲《傳奇》中的一句歌詞導入一一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初看這個導入,似乎嘩眾取寵而膚淺。但是,請你靜下心往下看。王君老師用深情的話將學生引到了課文的結尾部分:“有些相遇會成為終生的銘記,甚至激勵。大聲深情的朗讀課文結尾部分。”
? ? 學生讀完之后,王老師開始點題:“這里的‘我’就是作者阿累,先生就是魯迅。1936年,魯迅先生逝世,人們請阿累寫點紀念文字。阿雷和魯迅先生只有一面之緣,幾分鐘的相遇時間,但阿磊就寫成了這篇著名的《一面》。一面說,王老師一面板書課題和“一生一世的激勵”這句話。
? ? ? 導入之后,就開識認識“我”和魯迅先生的形象。在這個環節中,老師講的很少,學生品味詞語的活動很多。比如,為了認識“我”是一個怎么樣的人,王老師讓學生齊讀課文的第一段,抓住“賣票的”和“售票員”這兩個詞語,讓學生體會“我”的卑微。借助“卑微”這個詞語,讓學生在文章中去找哪些地方還表現了“我”的“卑微”,比如通過“進書店時把票板放在一個角落的地板上”這句話,體會“角落”這個詞傳達出的卑微;內山老板給“我”茶水的時候,我簡直“窘”了起來,“窘”字表明阿累覺得自己不應該得到這樣的尊重,因為他沒有地位,窮困。王老師話鋒一轉,引入第二個話題:這個卑微的年輕人除了卑微外還有另外的特質,并讓學生讀第17自然段,品味“雖然餓著肚子但仍然依戀一本書”這一細節,體會阿累的上進、嗜書如命。王老師再進行總結:書是真善美的象征,一個愛書的人,心中一定有美好的追求,這就是當時的阿累,很貧困,但也很追求進步。
? ? ? 到這里,王老師雖然沒有講解,但是一個卑微而追求上進的青年的形象就鮮活的呈現在學生的面前。
? ? 王老師用“就是這樣的一個青年,和魯迅相遇了”這句話,從阿累過渡到魯迅身上。關于魯迅,王老師只是引導學生品味這一句話:“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證似的,立刻從書架上抽下了一本。”抓住“赫然”和“得到了保證”兩個詞語來體會魯迅在青年心中的崇高地位。
? ? ? 接下來就要進入“一面”之中了。王老師的導入語總是非常恰當。他說;“這樣的阿累,卑微到了塵土里的阿累,遇到了像高山一樣的巨人魯迅先生,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朗讀第18自然段到第38自然段。”讀完后,王老師引導學生著重品味魯迅先生的外貌描寫,感受魯迅先生的“嚴肅”,再從魯迅先生“親自扳書遞給我,還給我推薦更好的書”的細節描寫中,體會魯迅先生對青年人的慈愛。在這個過程中,王君老師只是指導學生反復品味“你買這本書吧一一這本比那一本好”,讓學生體會破折號中蘊含的體貼,句末用句號而不是感嘆號所體現出的誠懇的建議。王號老師還指導學生反復去讀“就賣給你,兩本,一塊”,讓學生語氣平和一點,努力讀出慈愛來;聲調輕一點,努力讀出笑容來;“兩本”略重一點點,“一塊錢"再讀輕一些,帶著獎勵似的微笑讀。
? ? ? 在抓住標點符號品味和通過反復朗讀品味的過程中,“一面”對阿累的意義逐漸清晰起來。最后,王老師總結:“這就是一個低到塵埃里的卑微青年和如泰山般高大的魯迅先生的'一面’,這一面只有三五分鐘,只說了三五句話,但是,因某理解,因其尊重,因其體貼,而深深地激勵了一個年輕的靈魂。一面,成為了永遠的紀念。”一邊說,王老師一邊板書“尊重 慈愛”。
? ? 最后,王老師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后幾段,課堂在背誦中結束。
? ? ? 這篇文章很長,內涵也很深刻,王老師卻只抓住最關鍵的三五句話,讓學生反復品味、朗讀,自己講得少,學生悟得多。或許,當老師學會“少講”之后,學生的思想才會真正占領課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