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令大部分人望而生畏的高大上,孰不知,它本身就是我們生活中最司空見慣的一部分,因為太熟悉,只是我們自動忽略了它而已。
但忽略并不意味著它就不左右我們的生活。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就是一本讓我們輕松理解,幫助認識復雜經濟運作的一本啟蒙書,在這里,我們除了能看懂經濟學家提供經濟決策時背后的思考邏輯,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也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約束和機會中,果斷地權衡自我的利益得失。
本書作者蒂莫西.泰勒深入淺出地講通了36個經濟學概念。因為篇幅有限,我分兩部分理解這本書,第一部分,微觀經濟學,找出幾個最熟悉經濟現象,看看經濟行為是如何息息相關地影響我們生活的。
一、在經濟行為中經濟學家可能永遠不會給你一個準確的算法。
我們知道,所有的經濟理論,經濟制度和社會基礎,都建立在三大基本的經濟學問題上:
1.社會應該生產什么?
2.如何生產?
3.誰來消費生產的東西?
正是因為這三個問題的存在,經濟學界才會生出許多不停的口角。
關于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我就聽到了兩個完全相反的觀點,一位是林毅夫,一位是張維迎。一段時間,你來一篇,我對一篇,觀點完全相左,雖然吵的沸沸揚揚,但就是要不要政府調控,最后還是誰也沒有說服誰。
也正是他倆的爭吵,才讓我明白了許多經濟學背后的東西,從截然相反的觀點中尋找營養(yǎng),才是學習經濟學的有趣之處啊。
到這里,肯定有讀者要問我:“既然你覺的有趣,那么他倆對錯,元芳,你怎么看?”
我的答案是:“他倆都對,都不對”。
這不懟人的話嗎?整一個和稀泥,忽悠人的套路。
但學習經濟學,就是讓我們無語——我們懂了太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只是這個兩面性在經濟學中更為典型,宏觀調控也罷、自由市場也罷,都會涉及到“權衡取舍”的問題,沒有任何一個政策能使所有人都受益,經濟政策的特點就是,它能幫助某些人,同時也傷害了某些人。
這里又用到經濟學一個概念:機會成本,你在特定時間和空間里做出一個選擇,意味著你一定是放棄了一些其它的選擇,而那些放棄的選擇里最高價值,就是你付出的機會成本。
想起了查理.芒格的智慧,經濟學因其研究的是復雜、動態(tài)的社會現象,一些思維方式或角度就是特殊的,反直覺的,經濟模型解決不了的問題,但經濟學思維能解決,這種方法就是綜合不同學科的思考方式,在所有機會成本中權衡,理性的選擇是綜合收益大于綜合成本。
看來,菲茨杰拉德的金句又一次正確無比:“智慧——就是頭腦中并存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還能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二、分工與合作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大的財富。
比較優(yōu)勢原理,是經濟學里最堅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因為每個人(可適用于家庭、組織、地區(qū)、國家等任何一個單元)的精力、時間、稟賦或資源總是有限的,這個社會任何人都不可能自力更生滿足自己所有,他只有集中生產他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那種產品,這樣才能給社會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價值,每個人最大價值累積起來,這個社會財富才最多,成本才最低。然后每一個人通過交換,所有人的處境都會改善。
這就是商品經濟的本質。
經濟學鼻祖早就懂了多贏思維,看看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最生動的描述:
一個沒有受過訓練的工匠,即使竭盡所能,一天也做不成一根別針,更別想做成20根了。
但是,一個人抽鐵線,另一個人拉直,第三個人切斷,第四個人消尖,第五個人磨平,把整個工作分成18道工序,有些人完成兩三道工序,最后再配備一些必要的機器設備。
這樣的話,如果他們努力工作,一整天下來,他們能做12磅別針,這相當于每人做了4800枚別針。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享受著分工合作給我們帶來的福利。
我現在坐在辦公室,打開電燈,這里有電廠、電網一系列分工,喝著物業(yè)提供的熱水,放眼看去,眼前的所有東西,紙、筆、電腦、水杯、桌子、沙發(fā)、書柜,包括墻上的張貼畫……,沒有任何一件東西是我造出來的。我需要做的只是文思泉涌,讓我的想法,或我的智力服務來換取價值,這又讓我精神抖擻,因為我特別渴望明天的這一切依然與我隨影如形。
三、調節(jié)供給和需求,市場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制度。
在經濟學家眼里,世界是這樣的,分工導致商品與服務的交換,社會必須以某種方式協調所有的生產與消費。
如何調節(jié)?還是讓亞當.斯密說:
“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像在其它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只看不見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這并不因為事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這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價格機制。
談到價格,有必要讓大家清楚三個概念,因為這三個概念最容易引起大家混淆。
使用價值:通俗說,這個產品對我有什么用,給的是功能性需求,滿足人某種需要的屬性。
價值:是指商品與商品交換時能進行的一般等價,泛指凝結在產品里的抽象勞動力。簡單比喻下,就是在當下的社會生產水平下,假如平均一個勞動力一天可以生產三只襪子,或者是生產一個帽子,當然這只是把各種成本要素都理想化了的一個概念。那么三只襪子價值就等于一個帽子。價值解決的是商品的交換可能。
價格:是價格的貨幣表現,但現實生活中,價格常常并不真實地反應價值。
這些資源的配置、商品的生產和商品的交換就是經濟行為,市場通過價格對經濟行為動態(tài)地進行著調節(jié),雖然它不能保證絕對公平,它肯定是把資源配置向更有效率的方向轉移,因為這里有個基本假設,不管是產品還是服務,最愿意付費的肯定是效率最高的。
價格是一個特別敏感的信號,總以最直接、最節(jié)儉、最有效的方法向有需要的相關方傳遞稀缺信號,指導生產和指導分配。
價格并不完全基于成本,具體價格調節(jié)原理有三個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無論何時何地,價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減少,價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會增加。
需求第二定律: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對價格的彈性就會增加,所謂彈性,就是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相對于價格變化百分比的變動情況,它的含義是,每當價格變化百分之一,需求量會變化百分之幾。
供給定律:而在供給方面,正好相反,當價格上漲時,供給增加,反之亦然。
這種關系見下圖。
D為需求曲線,是傾斜向下的,S為供給曲線,是傾斜向上的,這兩條曲線的相交的N點就是平衡點。
可以看出,商品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而不是供給者。
如果商品的價格高于均衡點,意味著商品的供給量大于需求量,就會出現滯銷,為了減少庫存,商家就會降價,價格向均衡點移動。如果商品的價格落在均衡點下方,那么需求量大于供給量,人們往往會搶購該商品,供給就會提高價格,使需求量下降,供給量上升,供給量和需求量再次相等,達到新的均衡點。
當然,這種均衡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N點總是在價格的波動中,不斷左右位移,相對平衡。
價格確定除了供需規(guī)律,還有另外一種調節(jié)機制,就是競爭狀態(tài)——商家生產出來的商品處于理想的競爭狀態(tài)還是不理想的競爭狀態(tài),這里又有四個經濟學概念: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以及壟斷。
我們一般認為,最理想的競爭狀態(tài)下就是完全競爭狀態(tài),現實上這種狀況是很少存在的,我們想想,在完全競爭狀態(tài)下,市場上任何一位買家、任何一位賣家,都可以隨時進入或者退出市場,市場的信息也是完全流通的,大家都知道他們要買賣的商品是什么,價格是多少,整個市場的交易費用也很低,沒有討價還價的過程,沒有爾虞我詐的過程。
可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股市的股票了,股票市場每家股票完全是同質同價,你定價高那么一點點,就賣不出去了,低那么一點點,就賣的很好,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的價格,也就是受價者。
但真實的生活當中,大量的場合都是不完全競爭狀態(tài),同一種產品,不同的品牌之間,區(qū)別還是很大的,有不一樣的品質,不一樣的風格,有不同的功能側重,競爭就是商品生產商追求更優(yōu)、更廉、更差異化的過程,正因為每一位賣家產品上還是有很明顯的不同,所以買家不能夠在不同的賣家所賣的產品之間,進行自由的切換,這也就給商家留下了覓價的空間。
覓價者中最極端情況就是完全壟斷,在完全壟斷市場中,單一賣家在特定市場擁有全部或大部分的營收。例如,微軟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主宰了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市場。
壟斷市場的特點,一是企業(yè)無法自由進出,二是壟斷企業(yè)擁有設定價格的能力,可賺取較高利潤。
但競爭也存在這樣的一個悖論,初衷是百家爭鳴,但充分競爭的結果卻是走向壟斷。因為競爭就是效率的比拼,有贏家肯定有輸家,人們喜歡優(yōu)秀產品,注定這種產品市場份額就越來越大,最后1-2家企業(yè)獨領風騷,江湖洶涌,只承認老大。
這種壟斷是不是對競爭機制的一種破壞?
事實上,壟斷也并不意味著唯所欲為。
一家企業(yè)既然能做到獨一無二,肯定有最好的品質,最優(yōu)的服務,最能滿足消費者痛點的極致,而它們不斷成長的過程,更是一種資源積聚,技術疊加創(chuàng)新的過程,他們的存在,不是讓消費者受害了,而恰恰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福利,更優(yōu)質的服務,更低的成本,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新的時代。
美國標準石油公司、蘋果公司、微軟公司、阿里巴巴、騰訊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企業(yè),這些企業(yè)無疑是市場的壟斷者,但我們看不到它們中任何一家企業(yè)能躺在功勞簿上坐收漁利,更多的表現出來是高處不勝寒的焦慮。
領跑者是最難的,創(chuàng)新屬于我,但復制屬于別人。
我們看看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馬化騰,他是如何憂懼的?在一次騰訊的內部演講會上,馬化騰真情流露,騰訊創(chuàng)業(yè)17年來,他每一年都覺的自己快要死了。
這是一個更加立體的時代,跨界打劫比比皆是。在任何一個時刻,我們都不應該低估人類的想象力。
壟斷也許短期成立,在一個長的時間維度上,商業(yè)模式不斷突破,技術創(chuàng)新前景無限,我們只要不是以國家機器的形式粗暴地限制行業(yè)準入,就是再強大的物種,也不可能支配整個環(huán)境。
我們要保護競爭,而不是競爭者。
四、市場失靈,政府要做麥田的守望者。
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自由競爭的確實有許多優(yōu)點,比如它促使企業(yè)以更低的價格生產出更優(yōu)質的商品。但同時,自由競爭也存在許多弊端,在一些特殊領域,市場就無法起到調節(jié)作用,政府干預就顯得十分必要。
比如對于一些關于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公共服務或基礎設施領域,如燃油、水、電、氣、醫(yī)療、教育、交通、市政建設等等。這些領域普遍具有壟斷性、信息不對稱性或非盈利性。如果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不進行管制或政府投資的話,賣方會肆意地提高價格或根本沒有企業(yè)家愿意介入,這不僅導致整個社會的運轉成本上升,而且,可能會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還會影響廣大群眾的民生。
再有就是自由市場對環(huán)境的破壞問題,對發(fā)明、專利侵權問題,對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搭便車問題,對貧窮和兩極分化的社會責任問題,這些都不是自利的那只看不見手可以自發(fā)調節(jié)的。
所以說,政府適當管制,是一種降低社會總成本的有效手段,但是也不能濫用。
經濟學家給予了政府一個非常貼切的角色——守夜人。
借用美國作家J.D.塞林格在《麥田守望者》里有一段話: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玩,幾千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那守望者。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或知道。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
“我”——是多么妥帖的政府的角色,只做麥田的守望者,就忠實地守在那里,不讓任何一個企業(yè)掉下懸崖,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