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假期我輾轉游蕩在甘南藏區的幾個城市。隨風飄揚的經幡,轉經筒,拉卜楞寺的放生羊,和那些磕著長頭的虔誠信徒……藏區安靜緩慢的生活節奏讓我得以靜下心來思考。
八月末,我辭去工作,坐了38個小時的火車來到成都,又坐了十多個小時的車來到涼山。一路的欣喜和疲倦,也有幾分忐忑。害怕自己無法適應這里的環境,怕和學生相處不好,也忐忑媽媽給講的過多的傳銷片段——有時候一些負面的新聞總會讓我們把這個還算美好的世界給惡魔化。
初見這里的山時是驚奇的,一座座高險宏偉的大山連綿不斷。阻斷了遠眺的視線,也讓這里幾乎與外界隔絕。道路崎嶇險峻,交通閉塞,造成了這里的落后與貧困,也使得本族文化保留完整。
到來時,正值涼山的雨季。
整個九月份除去屈指可數的晴天,都是陰雨連綿。淅淅瀝瀝的小雨可以蔓延一個月之久。一座座大山也都隱藏在騰騰的雨霧之中。雨季中的晴天是上帝吝嗇的賞賜。大朵大朵的云掛在無暇的藍空中,仿佛觸手可及。
十月份,雨季算是過去了,晴朗天多了起來。海拔兩千五百米左右的山上,陽光充足強烈,暖和的陽光照的人懶洋洋的。冬天,學生們下課就會跑到陽光充足的操場上玩耍戲鬧,也愛坐在國旗臺邊曬著太陽私語。晴朗夜空里,滿天的星星像要溢出來一樣,銀河劃過星空,牛郎織女星閃爍在銀河兩邊。我第一次看到流星是在這里。那晚星星格外多,我穿著軍大衣站在星空下找劃過天際的流星,一共看到七顆。
我支教的學校所在的村莊不大。學校是援建的二層小樓,矗立在眾山之顛,藍色墻體與藍天白云互映。在這個零零散散的坐落著二十幾戶人家的村莊里是一道格外靚麗的風景。村莊被大山環繞,把其他村莊和鄉鎮阻隔在大山之外。
大概是穿著太奇怪——沖鋒衣,運動鞋。走在路上,村民總會一眼認出我們,用不熟練的漢語問候“老師哇?嘎有啦(你好),辛苦啦!”之后就嘰里呱啦的說了一通的彝語,我一句也聽不懂。待的時間長了,后來也明白了“身體哇哇”是身體好不好,“粑粑澤澤”是吃飯了嗎的意思。
村民熱情,剛來到山上,就被他們邀請到家里。老師在他們心里是尊貴的客人。殺豬,殺雞,生起火塘,支好鍋,煮大塊的肉,鍋蓋上放著一個個剛做好的蕎稵粑粑(蕎麥餅)。坨坨肉做好,裝在盆子里,撒上蔥花。村民端出自制的米酒敬我們,送上一句祝福“孜木格捏(吉祥如意)”。
彝族人熱情也好酒,三五人席地而坐,成瓶的雪花啤酒,525的喝起來。(525是彝族人一種喝酒方式,兩個人一瓶酒,一人喝一半,稱之為兄弟酒。)
學校有兩個班級,加上一個“一村一幼”的幼兒園,一共六十幾個孩子。我帶的五年級24個人,小的學生十一二歲,大的學生十七八歲。這里的彝族人結婚早,差不多十九歲就結婚了,我們班就有一個結了婚的男孩。老婆在外打工,他來學校識字學習。班里學習情況也是參差不齊。有的基本不會漢語,有的成績勉強及格。學生都是兩字姓“吉則”“格爾”“曲比”“的地”……名則是“呷呷”“爾子”““石布”“石一”之類。這些拗口的名字,初來之際記起來著實費力。
“老師,給你。”
開學幾天后,我們班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女生很害羞的走到我身邊,遞給我一張攥的皺巴巴的信紙。這是我來涼山收到的第一封信。寫信的姑娘叫吉則曲伍,她說很開心我來到這里。
這里的學校沒有體制內的老師。在一波波支教老師來臨之前,是一位本村的會幾句漢語的老人代課。其實一波一波的支教人員來來去去,這里的孩子們早就習慣老師的到來和離開。所以收到曲伍的信,我由衷的感動和欣喜。謝謝孩子們對我的歡迎和喜愛,謝謝他們那顆沒有因為常見的到來和離開而麻木的心。
“老師,放學去我們家玩吧。”
“老師,快來,我們烤好了土豆。”
“老師,今天我們家做畢摩,你來我家吃飯吧。”(彝族盛行畢摩文化,家里有什么大事結婚喪禮或過彝族年都要請畢摩做“迷信”。)學生們總會想著記著我,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也會和我分享。學校停電,上學時會給我帶來早飯;走山路害怕我摔倒時會緊緊牽著我的手;用不熟練的漢語給我寫信,告訴我每次下山的時候他們都會擔心我不回來了;給我帶彝族服裝來穿,教我騎馬,給我烤土豆,一起做游戲……這里的貧困和落后讓孩子們的穿著不那么干凈漂亮,但他們的笑和心靈很純真美好。他們給我創造了極高的幸福感。
看著這群可愛的孩子,我有時會想,這些孩子們的未來會是什么樣子呢?是繼續漫漫的學習生涯,還是小學結束后便輟學,重蹈父輩的道路——結婚生子在這所大山里慢慢老去?甚至有時候會覺得我給他們的教育和知識面對貧困和落后顯得那么蒼白又無力。我不能讓他們在短時間里擁有很多知識,不能讓他們理解適應這個社會,更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我能做的的確少之又少。如果說最初來支教是因為那顆文藝躁動不安的心,那來到這里后,我只想在我的能力范圍之內去幫助他們,幫他們多學會幾個漢字,幫他們去感知社會,認識外面的世界。讓他們知道未來有很多可能性,給他們點亮一盞通往他們想要走的那條路的燈。
支教以來的這段時間,總會有人問我怎么會那么有勇氣跑到那么遠的地方去……
也會和眾多支教老師一樣,被問及:你是不是報考的國家支教項目;你回來后工作就穩定了工資也會翻倍吧……
真不是這樣的,我回去后還是要面臨找工作,重新奮斗。至于為什么我有勇氣跑來山區,
我想或許是因為前二十年過得太差,自己不喜歡,所以在意識到不能這樣下去的時候選擇去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還沒有到暮年的時候,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忘初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我不理解你為什么會問我“支教對未來工作前途有好處嗎”就和很多人不理解我為什么辭去工作來支教一樣。
在這里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我教會他們知識,他們教會我純真和善良,讓我懂得知足常樂。我們做的很多事,都不是在去刻意追求什么。就像菜刀劉寅,進出大山無數次,沒錢就賣專輯湊錢給山里的孩子買物資,數年如一日。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把標尺。對我而言,遠離浮躁的社會專心做一件事兒,這便是意義。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吧。
生活就像語文閱讀題,沒有標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人生也不是必須按照一條道路來走。有人選擇朝九晚五,就會有人選擇浪跡天涯。
借用大冰的一句話與君共勉:愿你我有夢為馬,隨處可棲。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