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開始坐在電影院,開始觀看,覺得這部電影蠻無聊的,平淡的敘述,帶著些方言,落后到可怖的房屋,在視覺上不比喜劇和科幻大片那種撲面而來的張力,和豪邁的壯觀,那種貧苦的樸實看起來多少有些乏味。但從看到貴英在村口佝僂著身子等著馬有鐵牽著驢子回來,他斥責貴英大冷天出來后又因為自己說話重,原地躊躇和貴英面對面站著,隨即她從懷里掏出的那個舊的水果罐頭瓶子裝的熱開水一瞬間觸動了我,一貧如洗的生活里靠的就是這份相互惦記,你心疼我輸血,我老怕你吃不飽,就靠著這些簡簡單單的關心帶來的溫暖才忍得住生活的苦。
我看到這個身高看起來不到1米6幾的男人用自己的方式關心著貴英,一手努力勞作,撐死了這個小而溫馨,僅有兩個人一頭毛驢的家。村里的人因為貴英尿失禁嫌棄她說她是“臟東西”,而有鐵卻每天用鐵盆給她洗褲子。因為村里搞舊房子拆遷他們被趕來趕去,他就靠自己雙手給貴英親自建了一個家,這個對村里人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應的善良的人,滿足于自己用借的十個雞蛋養出來的雞娃子,滿足于坐在田地梗上,麥堆旁,炕上和貴英說說自己悟出來的生活道理。我們也通過處處細節看到了馬有鐵的樂觀積極。從一無所有,到兩個人 一匹驢,到有了雞,有了房子,有了豬。日子在一天天變好啊……
電影里沒有任何一處是煽情的橋段,就是一些再平常不過的對話,帶著方言。讓我動容的是這些話里,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存在的意義的回應,“我看到你對驢都那么好,就覺得你是個好人”,他們兩對彼此的依賴是一份沉甸甸的長在地里,印在手背上的麥粒,是一個讓來讓去舍不得吃的荷包蛋,是自己只有50塊錢也想買給她的大衣。我想導演一定是自己親身經歷過這些農村的苦日子,才把這些可憐的人真實的生活呈現出來,讓我們這些觀眾看得心碎
電影里唯一一個人物哭的鏡頭就是有鐵坐在貴英的遺體旁,把那個屬于他們兩的有儀式感的花瓣麥粒沾著口水粘在她的手上,“你走了也帶走了我的那份意義”,土墻上從那個被有鐵反復貼著的紅喜字換成了貴英的黑白遺照,那一刻,最后的希望可能在他心里也崩塌了吧。他把所有的糧食賣了,一年辛辛苦苦的收耕才換了3900塊錢,第一次穿著干凈整齊的衣服還了別人的雞蛋,化肥錢,安安靜靜地喝了農藥追隨貴英去了
這部電影真正讓人難受的不是過程,是看完后對它的心理反芻。是想起那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男人一輩子珍視的東西就只有面前這個被村里人笑話的女人,卻也得不到生活的善待。他把欠村里人的每一個小東西都記在那本掛歷上,不欠別人,也沒有被別人記得過。電影里他生前留給村里人的最后一個回頭,欲言又止,是說了也不能被理解的無奈
“各人有各人的命數里,麥子也一樣”
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電影,也讓我看懂了,一個人對一個人的好可以是平淡,沉重的。藏在生活里無數個吹哨子一樣的雷電交加的暴風雨里,也藏在那個用心捂熱的熱水瓶里。
(觀后感太長了,但還有很多沒表達出來,貫徹全片的諷刺與心酸,條件允許真的應該去電影院,細細去看一番。我愿稱之為近代駱駝祥子,全篇不說悲,但充斥著苦,不說愛,但流露著情[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