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面對質疑或抱怨,大多數人會把目光集中在“怎么解決或解釋他提出的問題”,但有時候問題沒那么容易解決;但此時我們并非無能為力,保持和對方情緒一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對方的負面情緒,得到對方的好感和信任,幫助對方感覺好、做得好。
我之前就知道要“關注對方的情緒、以同理心傾聽”。而這個拆頁給我的新知是: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利用與對方情緒一致的方法,來提升對方的配合度,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意向,實現組織效益的最大化。
對我來說,以往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還是“淡定面對”居多,我會比較留意劃分界限,“不讓孩子的情緒影響我的情緒”。這樣做固然沒錯,但刻意固守界限有時候會感覺同理心不足,我自己也覺察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孩子還小,自我的情緒調節能力有限,如果能夠夸張的表達“情感支持”,幫助他調節、渡過強烈的負面情緒,平靜下來,也是很值得去做的。而且同理心并不是被對方的情緒所席卷,自己的內心還是保持著中正狀態的。以前還是我自己太刻意了。
A1:
忽然想到我上小學時候的一件事:有一次年級拔河比賽,我們輸給了的對手,當時對方應該也有一些肢體上的沖撞,總之輸了之后我們全班同學的情緒都很憤怒、委屈。當時年級組長來到我們班,我已經不太記得她是怎么安撫我們的了,但印象很深的是,當她聽到我們七嘴八舌、義憤填膺的紛紛述說對方班級做了哪些過分的舉動,允許每個有意見的同學一一站起來,說出我們感到委屈的情況。我們班一大半同學都發了言,我還記得我舉手說“他們有一個大個子,比賽結束后還使勁推搡我,差點把我推倒。”其他同學的表達也大略類似。大家都說完可能也有20分鐘了,后來她說了什么我不記得了,但足夠長、足夠寬容的表達時間其實已經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我們的憤怒情緒。
現在想來,年級組長允許我們表達,其實就是一種“情緒一致”。她用這種方式向我們表達了“我站在你們這邊”的意思,雖然這些表達對于改變比賽結果于事無補,但我們的情緒卻因此而得到了平復,也就不再去追究其他了。
A2:
明天晚上視頻的時候,跟老公分享這個拆頁的內容。明確的告訴他:如果你看見我不高興,或者抱怨什么問題的時候,不用跟我分析情況講道理,只要你跟我一起把那個惹我生氣的家伙大罵一頓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