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朱瑟琳.喬塞爾森
魯曉華 ?孫大強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今日讀至P57,沒有刻意要記住什么,只找有共鳴的重復看。了解了抱持和依戀這種普遍的心理需求。
人們在與他人的關系網中創造了自己的生活,關系對于身體健康、長壽、有意義的社會生活以及對自我的成長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1、為了能離開母親,充分被抱持的嬰兒的感覺內化到心里,隨著行動力的提高,被充分抱持的嬰兒開始探索周圍的環境。當嬰兒感到雙臂環繞在他身上,將他包在里面的時候,他能感覺到安全的邊界,知道在這里面是安全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發展的進行,這個圈會擴大,但抑郁的成人可能仍會需要身體上抱持。隨著發展的進行,被抱持的體驗從生理領域轉到了情感領域,并演變成了成人后的“支持”。沒有得到充分抱持的人會被迫害性恐懼所籠罩,試圖在似乎下面沒有基地支持他們的狀態下生存,無法信任他人。在這種情況下,諸如藥物和酒精之類的物質變成象征性的抱持者和安慰的可靠來源;至少,成癮構成了生活。
引發青少年認同危機的部分原因是體驗抱持缺乏的認知能力。經過背叛的打擊,部分青少年第一次體會到人類的無根基性。他們發現父母都不能真正地保護他們,他們自己也不可能獲得全能感或不朽的名聲。青少年令人頭痛的行為背后往往是隱藏在兒童期快樂的幻想之下對人類本質的無助感的憤怒。當青少年開始理解死亡是萬事萬物皆將墜入的深淵這一無法避免的事實時,他們會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2、在那里 ? ?我們需要知道在哪里我們能找到支持和幫助,在我們意識或潛意識里,我們的心知道在哪里會得到安全,這是我們探索世界,體驗世界的根據地。
3、依戀 ?如果說抱持發生在臂彎當中,那么依戀則發生在接觸、眼神、聲音(簡而言之,就是發生在親近感)之中。抱持的對立面是墜落,而依戀的對立面是孤獨(或喪失)。出于孤獨之中,就像墜落一樣,是令人害怕的體驗。也許這是宗教應勢而生的原因吧。
以上觀點基本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