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華杉講透《孫子兵法》,懂謀略,大家都很喜歡。今天寫的是第二篇關于《孫子兵法》中的那點事,虛實關系。先講一下什么是生活中的虛實,生活中的實,指的就是物質,生活中的虛,指的就是意識。我們的生活是由一個個的物質和一個個的意識構建起來的,將生活中的虛實結合,就是透過某一事物,觸發你的聯想,從而讓你有了生活的觸動。在兵法中,杜牧注解說:“夫兵者,避實擊虛,先需識破彼我之虛實也。”無論怎樣防備,都有弱點暴露,而且我也能設法讓敵人的弱點暴露出來,甚至設法造成敵人的弱點,然后避實擊虛。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這句話的解釋是:先抵達戰場,等敵人來的,都比較“佚”。“佚”同“逸”,士馬閑逸,士兵和戰馬都比較安逸,都休息得比較好,精力充沛,有利地形也占了,得了地勢,等敵人來。
后來的呢,好地方被對方占了,長途奔波而來,可能馬上就要迎戰,這就比較勞累。
就像我們日常生活片當中的出差,一個商務談判也許只需要2個小時,但是從一個城市到一個城市,卻要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要一天,車馬勞頓后,還要安排住宿。
準備好第二天會議用的資料,以及見到客戶第一面禮節上的禮物。
其實,我們從小就被家長教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快,人快我變。”這個是一個理想狀態,我們不可能完美到什么都做的很好。
“人無我有,人有我無。”這個才是真實的世界。
不要試圖去“解決”自己所有的虛,要學會在有虛有實中戰斗,學會不是試圖解決所有問題,而是永遠在問題中前進,這就是掌握了虛實的精髓。
就像策劃當中,產品是實,品牌是虛。要把虛和實兩者結合起來,一起打。戶型設計就是實實在在的,給客戶交房后的樣子,品牌文化是虛的,是給這個項目的附加值。生活情調場景化的東西都是虛的。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這句話的解釋是:“致人”,讓敵人來;“致于人”,到敵人那兒去。“善戰者”,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
這個主要是為自己營造主場,你要占據主導地位,比如一個談判,你要能夠根據對方的思路,來順其自然的引導,讓對方一步步進入你設計好的陷阱里。
關于“致人而不致于人”,曾國藩也有一句解,叫“喜主不喜客”。這就跟傳統的觀念,客隨主便似的,你到人家做客,就要先弱幾分,主場有優勢,要尊重主人的喜好。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能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這句話的解釋是:讓敵人來,我打主場,他打客場,怎么能讓他自己來呢,就是“利之也”,以利誘之。不想讓他來,或要把他調離戰場,那就攻其所必救,害其所急,他必然顧不得我,要去救急了。要我佚彼勞,如果他也佚,就要想方法讓他勞,讓他疲于奔命。想辦法讓他餓,就能夠打敗他了。
典型的故事就是圍魏救趙,龐涓率魏軍攻趙,孫臏率齊軍去救。不過他并不奔趙國去加入戰場,而是直接發兵攻打魏國首都大梁。國都被攻,魏軍就沒法在邯鄲呆著,必然回師來救,邯鄲之圍就解了。再來一個圍點打援,半道在馬陵設伏,又是我主彼客,我實彼虛,我佚彼勞,就破了魏師,龐涓陣亡。
所以總結:不要激動。兵法都會,但是一激動就忘了。不要貪,貪就容易上當。不要認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棄的,那樣就會咬別人給你下的鉤,除了自己的性命,其他都可放棄。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之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這句話的解釋是:“出其所不趨”,“不趨”,來不及救,從敵人來不及救的地方出擊。“趨其所不意”,急進到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軍千里也不勞頓的,是因為走的是沒有敵人守備的地區。人們常說:“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因為攻守的地方,敵人沒有防守。如果敵人防守的堡壘做的很好,就不一定能共
我們常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在《孫子兵法》看來,這不是善之善者也,善之善者,是“走自己的路,別人想不到,也不讓別人知道”。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這句話的解釋是:我想跟他戰,他雖然高壘深溝,還是不得不出老營跟我野戰的,那是因為我攻打他必須救援的地方。他知道我是調虎離山,圍點打援,但他還是不得不來,因為我攻打的地方他不能不救。
我不想跟他作戰,就是在地上畫條線,他也不敢過來,那是因為我能讓他對要來的地方心存疑慮,不敢來。
這個看過《三國演義》當中最著名的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傳說是這樣的,司馬懿大軍來了,諸葛亮守城的兵馬只有一萬人,毫無抵抗能力。但是諸葛亮鎮定自若,大開城門,還安排人在城門口掃地,安靜祥和。司馬懿一看,這不科學啊,萬一要是計謀呢,覺得伏兵的可能性很大,于是他就撤了。
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人生好多事情說不清楚,道不明白。《孫子兵法》中的很多道可能還是很好用,只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沒有那么喜歡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