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小筱
此文為《秋葉: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讀書筆記。
我向來讀書都沒有什么方法論,都是一字一句的讀下來,這些年也讀到不少好書,但也只是覺得認同作者的想法而已,沒有整合到自己的思考框架里面去。
事實上,我閱讀的現狀是:沒有清晰的知識框架,只是拿來就讀,就像書里描繪的那樣,不斷的吸收知識碎片,但卻無法融合到自己的知識框架里面去。一旦新的知識碎片累積得越來越多,舊的知識碎片就會被擠掉。書中提倡我們要形成知識框架,將知識攪拌整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的思維內容,長期的保留在自己知識庫里。
此外,還要求讀書者具備批判性思維,對閱讀書籍的觀點加以判斷,不是所有的觀點都照單全收,結合書中上下文多提問,找出我們需要的東西并加以整合,最后輸出讀書筆記,分享給更多的人看到。
對于本書的讀書方法論,挺認同的。下面用自己的話結合實際來概括一下書中觀點:
1、關于如何選書。
選書的類型都豐富,不要追求數量。囫圇吞棗讀書還不如精讀一本書,對書內容有所理解、有所吸收才是讀書的根本。作者推薦選書應覆蓋專業書、工具書、視野書、潮流書。每一種書都有所涉獵,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也關注潮流趨勢,不落人后。每類書籍的閱讀量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有不同的側重。我這方面做得不太好,潮流書讀得比較多,而前三項相對少得多,以后要注意均衡一下讀書類型的問題。
2、關于讀書數量
前面說到,讀書不在多,旨在理解與吸收。根據自己的需要,每周讀一本也好,每月讀一本也行,只要好好讀,將書中內容消化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就可以。我定的目標是每年60本,即一個月要讀五本,目前看來,完成的較好。有人說,有娃后的人生不知道怎么抽時間讀書,書中作者提倡利用碎片時間閱讀,等車、坐地鐵、午休時都可以閱讀十多分鐘,睡覺前再閱讀半小時,一天的閱讀量就妥妥的啦。一般來說,一本普通的書需要4-7小時完成,一周完成一兩本書的閱讀還是可行的。
3、關于不同的讀書方法
書中提到過幾個方法:通讀法,找幾本相對結構化、體系化的某一領域的入門經典書反復讀,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以后再讀書,看到別人說的相關內容,有用的就吸收到自己知識里面去,而不是變成各種碎片。樹讀法,用于主題閱讀,覺得某方面有必要了解的,寫一個大綱,對照大綱先看一本經典的,再讀找來同類型的數十本書籍,閱讀思考這些專家看法是否一致,在這個領域的思考框架基礎上,慢慢充實下來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圖解法:通過畫思維導圖的方式理解一些結構比較亂、較難理解的書籍,像《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用這個方法。
框讀法:對于內容比較復雜的經管書,作者用這種方法閱讀。利用經管類圖書思考框架,去理解書本邏輯。《一以貫之》人物傳記也這樣讀,利用框架將涉及經濟思想的部分梳理出來。
另外還有抄讀法(邊摘錄邊思考寫感悟)、仿讀法(讀工具書,邊讀邊練習)、朗讀法(背古詩文)、閑讀法(讀快餐書)等,不一一細說,有興趣的一起來翻書。
4、做讀書筆記與分享
讀好書,要將讀書筆記輸出,分享給同是愛讀書的小伙伴。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寫作,同時也為自己的再次閱讀打基礎。讀書筆記的形式很多,像文字版讀書筆記,ppt版讀書筆記,思維導圖,旁批。還有趙周老師的拆書幫提倡的RIA標簽,通過描述的現象思考本質,聯系到自我,將思考到東西拆為己用,應用到生活學習中去。正如秋葉大叔所說,這種拆書方法不連續,但對于訓練初學閱讀者的批判性思維還是挺有效的,在以后還會繼續參與練習。
總的來說,這本書還是帶給我不少思考,關于時間管理與如何閱讀,拆書部分的案例比較復雜,我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待看了書再結合內容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