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想到自己會愛上水彩。水彩畫給我的印象就是大寫意,而我以前并不喜歡大寫意的中國畫,總覺得不夠精美。直到在簡書遇見“繪生活張震”,完全顛覆了我的偏見;我想這是我在簡書最大的收獲。
張震老師是內心有風景的人,他的水彩花卉給了我很大震動。我從沒有想過水彩畫也可以如此精細!所以老師的水彩網絡課程一開我就報名。
從手忙腳亂地追課,從不知所措地孩童般的涂鴉,直至一個月后掌握了大致的筆法,懂得了些許專業術語。當我一筆一筆沉浸其中,細致地完成那幅“十里桃花”的時候,心里一下子沉靜下來,我在瞬間感受到了繪畫的魔力。潑墨的瀟灑,細節的刻畫,有收有放,張弛有度。
課程,不僅僅就是畫畫,在這每天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我們所學所交流的不僅僅是畫畫這件事,更有許多對人生對生活的態度,對生命對存在的解讀。老師磁性的音質,年輕的熱情,心靈的坦然與豁達無不深深影響著我們這群追畫人。
畫,是你心情的表達與宣泄;愛畫的你,變得敏感好奇,似乎回到了純凈的童年,滿眼里只承載著美好:日升了,它的霞彩是那樣干凈讓人感動;日落了,夕陽無限輝煌更有沉淀的厚度;春來了,點點觸觸,嬌嫩可愛;夏至了,綠葉如蓋,清爽如風;霜降了,華美馥郁,氣質如虹;冬藏了,素凈如初,簡潔明朗……
老師說,色調是圍繞型走的,起型一定要嚴謹;而光是水彩畫的生命,光影的把握是水彩畫是否靈動的關鍵!
因為我常常起型偏大,于是找好水平透視線之后,我就再多加一條垂直的中線來幫助自己分配各部分的比例。
因為我的畫紙是裱在畫架子上立著畫的的,但是初次拿毛筆總是穩不住,常常要將小手指墊在畫面上,一不小心就會把畫面沾染臟。在畫“冬季夕陽”的時候,我看到在旁邊比劃太極扇的孩子,又想起學習推拿時老師曾經囑咐要用腰肩來帶動手臂,我即刻將此運用到運筆上,一下子恍然大悟。
大面積的暈染曾經讓我頭痛,總是不得章法,開始時總是不敢下筆,只是用筆尖點點觸觸,出來的效果就是背景凌亂零碎,不完整,后來上課時著重問了老師這個問題,老師提醒說是用筆的側鋒壓下去。于是在廢紙上反復試驗中漸漸找到了感覺。
背景色的調染開始對我來說也是個難點,我的背景色總是純度過高水量加不上去,后來索性提前加好水,再把顏料一點點加進去,這樣既節約了顏料,調配出來的背景也淺淡了很多。
遠山的色調我開始畫時顏色有些生澀,不靈動,還是水加不好的原因。于是畫到畫紙上之后,我再輕輕拂上一層水讓它自然暈染開,彌補很有效。
至于樹枝的穿插,那就是看到樹就去觀察,再想象用到畫紙上的舍和留。新枝和枯枝的顏色有什么不同,新枝和枯枝上樹葉的分布特點有什么不同。楊樹與柳樹的區別,桃樹的姿態與枝干的遒勁,遠樹和近景樹色調的深淺區別……
光影最關鍵,因為每天上晚班時恰好迎著夕陽走,于是邊走邊遙望夕陽在樹林間的光照感覺,哪里最亮、哪里會產生暗影。早上早起一會兒,就可以看到朝陽的光影效果,原來是一種新生的純凈感,轉瞬即逝,與夕陽完全不同!
枯筆的掌握相對順利一些,唯一不太好把握的是粗細,這個還要多練習。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引導,但是具體的實施卻因人而異。就像老師上課時所說,即使色調調成一樣的,也會因為用筆的手法和力度不同而產生出不同色調。這個完全是個人的繪畫情緒和風格了。
我的用色稍顯淺淡,不夠大膽和肯定,終究還是畫得少,放不開。二期的時候我準備用4K的紙鍛煉一下自己,用色用筆盡量灑脫一些。這是老師常說的一句話“人有多大膽,畫有多大產!”我想,這也是我放開性格的一種方式。
第一期的水彩課程馬上就要結課了,這一個月的共度時光是緊張而愉快的。我結識了一群有朝氣的真善美的女子,她們溫暖、柔和、善良、認真、敬業、陽光,有志氣、有追求,對待生活不懈怠。每一個人的進步,每一份鼓勵和點評都讓人感動。在這個溫暖的春天我們不期而遇,并且還要攜手走下去,一起描繪夏日涼風、金秋的絢爛、冬的素凈,以及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