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不喜歡寫作文的,因為語文特別差,或者說是因為作文不好,語文才差的,后來其實我是在被動中終于主動了一回,中考沒考好,美曰復習,也就是留級一年,當時便寫日記,日記寫多了,也就是作文了,故有心得,以享以相互提高。
一為多讀,讀著讀著,就一定有想法,“我思故作文在”,這樣就越歡喜,越多角度看東西,就達到一種跳開看的境界,以另種維度看了,聽著很高級,也卻確識是的,但做到也容易,多聯想,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嘻嘻!
二為敢寫,這應該是第一步寫的,但后補也是可以的吧,我以前便害怕寫,害怕別人看,老師看也怕,這是一個過程,想寫時,什么都應該不足為懼,當然,我想到了一定年齡,這種思想應該是不攻自破的,那這就不局限于老師了,更應該是不怕社會看,不厭眾人批。
三為雜學,不論寫作,或是寫小說,都要博學亂嘮,才能更加全面反映自己的思想,以求得共鳴,就是說看的人能從你這里看到自己的影子,這就很成功了。
要是前三技以會,后面就是精神上的了,精神應該是高于形式的。
一神為觀點不動,中庸是好東西,中華的許多傳統都依賴于此,如中醫等,但寫作是不應該如此的,我看過許多的人,本來是批判某一事件的,寫著寫著,反到夸起來了這個,我不知道這樣算不算好,都不能堅定自己,怕也是不能使人共鳴吧。
二神曰為感情,作文深不深,全靠感情悶,雖說高于生活,但生活的影子都沒有了,談什么作文,即使是我看過的玄幻小說,也都能看到生活的影子。
作文者三形態,一是為了寫而寫,這樣只能縛住思想,也是沒有動力的,二則為成績而寫,這樣是理所應當的,就又談不上激情了,三則是為了心而寫,心就是愛好,也是興趣,又可以說是一種感覺,反正是在寫中是能感到歡喜的,不需要在寫之前刺激自己,又不是為了什么,這樣最自在,可以從心里摳出字來。
又有一種是生活逼著寫,只有寫出來,才能抒懷,才能對得起苦難,這是我看巴金說的。
各種人,各種說,我第一次這么認真寫,才知道很難,原來寫的這么艱辛,而看者只要幾分鐘,幾分鐘都不到,希望我不是說著“共鳴”的不共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