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時候,我家里的收音機主要就幾個功能:偷聽敵臺,聽體育比賽轉播,聽評書。
而聽評書則是全家共同的愛好。
我印象里最早聽的評書應該是劉蘭芳播講的《楊家將》,從七郎八虎闖幽州到穆桂英大破天門陣,越聽越過癮,做夢都是里面的情節。這部小說好像特別長,楊宗保之后,又講他的兒子楊文廣,最后是楊懷玉,后來聽母親說還有個楊金豹,是楊懷玉的孫子,不過楊懷玉后面的故事我是沒聽過了。那個時候,母親有句口頭禪:誰誰誰屬穆桂英的,陣陣少不下。經常用來批評我們幾個的無事搗亂。我經常把自己幻想成楊家兒郎,然后跟穆桂英來場戀愛,那個時候對穆桂英的仰慕其實是要超過那些楊家子孫的。記得家里當時有幅年畫,畫的就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情節。還有一幅是楊文廣大戰馬賽飛,當時對楊文廣銀光閃閃的槍頭特別感興趣。
我對每天播講完評書后劉蘭芳的那句“且聽下回分解”非常生氣,有的時候都想把收音機砸了,那個時候也沒有相關書籍,只有這么唯一的渠道,于是,我跟哥哥就常自己往下編故事,總之是亂講一氣,講到后來,母親在旁邊說:你長大去講評書吧。
《楊家將》后來是《呼家將》、《呼楊合兵》等,這幾部印象都不深了。
再后來印象比較深的是袁闊成的《三國演義》,袁老爺子的這個版本是我最喜歡的。尤其是喜歡里面的趙云趙子龍,在曹營殺得七進七出那段,百聽不厭。袁闊成也非常喜歡趙子龍這個人物,后來還單獨播了一部《常山趙子龍》,把趙云的一生都講完整了。當時特別喜歡搞里面的武將排名,比較流行的就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夏九姜維。
90年代的時候,那些以前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的評書演員開始走向熒幕,一般每天新聞聯播后就是一段評書,在當時掀起一股全民熱潮。田連元的《劉秀傳》、《隋唐演義》,單田芳的《白眉大俠》等等我都是那時候聽的。因為對武功排名的執著,我對《隋唐演義》津津樂道,什么天下第一條好漢李元霸、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好像一直排到第十七條好漢王伯當。
隨著武俠小說的瘋狂流行,有的評書演員也開始講起了金庸梁羽生溫瑞安的小說。不過聽起來總感覺怪怪的。
現在網上能找到大部分評書名家的視頻或音頻,不過應該看的人都是那些有懷舊情緒的人吧。至少我很少去聽了,一來時間不夠,二來評書內容的套路性使我很難堅持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