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君是從小聽著《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三俠五義》一眾評書長大的,并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把評書當歷史來學的。
直到后來學了點歷史。
直到兒子也聽起了評書。
于是,我們家就出現了這么詭異的一幕,兒子一邊聽評書,一笑君一邊在旁邊不停的插話:
其實曹操比劉備政治軍事才能高多了;
其實赤壁之戰是周瑜指揮的,諸葛亮只是在打醬油;
其實潘仁美不但不是壞蛋,而且功勛卓著;
其實楊業一生大多數時間在打敗仗,楊無敵之名實在難副;
其實歷史上根本就沒有一個阿拉神燈一樣四處救火的八賢王;
其實跟岳飛同一時期比他功勞更大的牛比將領至少有五六個;
……
評書說了一萬個故事,一笑君就說了一萬個其實。
有時候,我在想,評書帶給我們,特別是對沒有歷史認知的孩子,對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究竟是建設性多一點,還是破壞性多一點?
說到這里,肯定諸君中有人忍不住反駁,都說了是“評書”,人家一說,你一樂,就完了,誰叫你認真的?
但,諸君中又有幾人能夠將“評書”與“歷史”割裂開來?
甚至坦白的講,有幾個人的歷史不是從“評書”中學的?
如果是《西游記》,沒有問題,人人都知道是假的,不可能造成多大危害。
最可怕的就是“半史半書”的,如《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三俠五義》等一眾演義小說,亦真亦假,半真半假,基本上除了大的歷史事件,細節幾乎全是作者虛構或按照個人好惡重構的。
比如崇劉抑曹的羅貫中,活生生把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孟德寫成了一個睚眥必報的小人,并且刻畫的入木三分,以致千年以降,不得翻身。
在一笑君看來,這類評書的毒害至少有著三個方面:
一是歷史虛構化。
僅《楊家將》一書的重大虛構就有以下幾個方面:
◆人物虛構:在真實的歷史上,楊家將祖孫三代除楊業、楊延昭、楊文廣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之外,其余人等,如佘太君、楊宗保、穆桂英都是虛構的。
◆事件虛構:如果你還沉湎在楊家將那一個又一個大破這個城那個陣中的話,一笑君只能殘忍的告訴你,書中除楊業戰死陳家谷外,其余所有最精彩的戰斗,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全是虛構的。
◆關系虛構:傳說中的地位顯赫的郡馬爺楊六郎其實終其一生都是長年鎮守邊關的一員兵不滿萬的普通將領,其與寇準的許多精彩的故事,也根本不存在。寇準是北宋名相,地位遠在楊家之上,楊六郎與寇準從未謀面,更談不上什么交情。
◆戰功虛構:如果單看《楊家將》這本書,你無法理解這樣一個最起碼的邏輯,為何楊家將每戰必勝,但北宋為何又年年納貢、歲歲稱臣?其實,真實的歷史與評書的描述正好掉了個個。客觀的講,北宋的整體戰力與遼和西夏半斤八兩,遇見滅遼的金就成了渣,有興趣的諸君可以研究一下金宋之交的那段歷史。
所以,有人評論說《楊家將》就是北宋的“抗日神劇”,就是一部全民的“意淫史”,雖說有點刻薄,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二是敵人萌蠢化。
這里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敵人“萌化”和敵人“蠢化”,在這方面《岳飛傳》是其中的佼佼者。
◆敵人“萌化”:把滅絕人性的敵人“灰太狼化”,是評書的慣用手法,仿佛我們的敵人總是洋相百出、兇狠而又自帶三分可愛的“大熊貓”,只是我們僅僅記住了他們的“貓性”,忘了他們的“熊性”。
譬如,陸登割哈密蚩鼻子一段:哈密蚩一看真送他回去,也算便宜,別看沒鼻子,有命就行!他一哈腰把扔在地下的鼻子揀了起來,也不知聽誰說過.要是把鼻子割掉了,趁熱還能貼上。他抓起鼻子“奔兒”就貼上了。因為著急,還貼倒了,鼻子眼沖上,成了香爐了。也不好使呀。再說下雨也存水呀,氣得哈密蚩“巴兒”把鼻子扔了。逗得朱兵宋將哈哈大笑。
◆敵人“蠢化”:任何一部神劇的基本邏輯都是敵人總是愚蠢怕死的,我們總是英明勇敢的,但任何一部神劇都無法面對的邏輯是為什么“英明勇敢”的我們總被這么“愚蠢怕死”的敵人打敗?
《岳飛傳》最經典的“牛皋氣死金兀術”是這樣寫的:牛皋騎在金兀朮后背上哈哈大笑;“哈哈!金兀朮喂,你也有被俺擒住之日?啊!快叫爺爺!說好聽的!”金兀朮扭頭一看,牛皋騎在自己的身上,氣得須發皆乍、怒目圓睜:我怎么被大飯桶給抓作了呢! “好哇--!牛皋!欺俺太甚,氣死我也!哇呀……!”他就覺得心口窩一熱,嗓子眼兒發咸,一張嘴“噗!”口吐鮮血,絕氣身亡。”
把敵人萌蠢化的最大危害是低估敵人的能力和破壞力,進而錯誤評估事態的發展,以致造成政治軍事的失敗。
真實的歷史,敵人的狡猾、頑強、狠毒,遠遠超過我們想像的極限。
比如,我們都學過“靖康之恥”,但究竟“恥”在何處?恐怕大多數人就不甚了了。其中的原因,一笑君可以猜到,恐怕是官方怕說出來,嚇住大家!
我們的同胞曾遭受過如此非人間的苦難!
如果諸君不怕嚇著,一笑君給大家摘錄兩段:
“二十八日,開封府饋二帥蔡京、童貫、王黼家歌妓各二十四人,雜入福金帝姬,送皇子寨。姬初受紿于開封府,及見皇子,戰栗無人色,皇子令其婢李氏慰而醉之。自正月二十五日,開封府津送人、物絡繹入寨,婦女上自嬪御,下及樂戶,數逾五千,皆選擇盛裝而出。”
“是夜,國相宴諸將,令宮嬪等易露臺歌女表里衣裝,雜坐侑酒。鄭、徐、呂三婦抗命,斬以徇。入幕后,一女以箭鏃貫喉死。烈女張氏、陸氏、曹氏抗二太子意,刺以鐵竿,肆帳前,流血三日。初七日,王妃、帝姬入寨,太子指以為鑒,人人乞命。”
那個著名的公主,經常在各類穿越小說中出現的美貌與智慧并存的大宋第一美女“茂德帝姬”,被俘后遭完顏宗弼,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剛才被牛皋氣死的金兀術,殘酷蹂躪,以致“谷道破裂”而死。
什么是“谷道破裂”?一笑君不忍說,自己去查查吧。
三是英雄神圣化。
英雄神圣化也有兩個表現,第一就是英雄無敵論。
◆英雄無敵論:這里以《岳飛傳》中的岳飛為例,在評書中其幾乎包攬了所有的抗金大戰,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岳飛只是同時期抗金名將中的一員,其歷史功績和當時對抗金大業的重要性遠沒有評書中說的那么厲害和不可或缺。
這也可以從趙構毫不猶豫干掉岳飛的舉動中得到印證,這個19歲就敢只身赴金營,用迷魂湯把金帥斡離不灌得五迷三倒的皇帝,會分不清輕重?
事實上,下述幾場關乎宋金大局的仗都不是岳飛打的:
形成宋金隔江而治的黃天蕩之戰,是韓世忠打的,此戰大挫金軍士氣,使其不敢貿然渡長江,南宋才得遷都臨安。
打斷金軍西線攻勢,保住川陜門戶的和尚原之戰,是吳玠、吳璘兄弟打的,其后又在仙人關數次擊敗金兵的入侵。
宋金最大規模的一次會戰,富平之戰,以及最艱苦的順昌保衛戰,是劉锜打的,其中劉锜大破金軍“鐵浮圖”和“拐子馬”的情節在評書中被安到了岳飛頭上。
以1.8萬兵力與15萬金軍決戰并大敗金軍,贏得著名 “采石大捷”的是虞允文,其后更是他促成了金軍內亂,金主完顏亮被部下所殺,金軍遣使議和。
崩潰不崩潰?
英雄神圣化的第二個表現就是英雄正確論。
◆英雄正確論:沒有不正確的英雄,所有與英雄做對的都是壞蛋。譬如殺害岳飛,促成紹興和議的趙構、秦檜之流。
其實,我們靜下心來,不帶預設立場的想想,正如當年清廷主和的李鴻章不一定是奸臣,一力主戰的翁同龢也不一定就是忠臣一樣。
南宋初年,趙構執政之時,面對金的威脅,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不得已向農民征了遼餉,農民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
為了剿滅農民起義,又征了練餉。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時有發生。趙構如不和金人講和,戰場上巨額的經濟來源,只能從老百姓身上來。
趙構知道,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將失去統治權,金人趁機南下,宋連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
面對這樣的局勢,趙構決定向金議和,達成紹興和議,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后期的和平局面,也未嘗不是一種出路。
歷史虛構化讓我們失去了判斷的真實依據,敵人萌蠢化讓我們低估了對手的狡猾狠辣,英雄神圣化讓我們陷入了盲目的樂觀自大。
由此三種毒害,使我們在與敵斗爭中會輕易陷入盲目樂觀,期待依靠敵人失誤或哪個英雄人物力挽狂瀾的泥沼!
中華民族的振興,依靠的必須是一刀一槍的實干,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個人的英雄主義都是虛幻!
正如,坐擁十倍人口兵力的司馬懿一個“耗”字訣,就令天降奇才機變無雙的諸葛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