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本不時帶來意外的書。看完《楔子》時,我以為這是本類似于《城南舊事》的童年回憶小說,看完第一章《影子的秘密》時,我以為這是本帶點魔幻色彩、以小男孩為主角的治愈系小說。然而當我看完整本書時,發現這其實是個愛情故事,一個擁有移動影子能力的男孩和一個自閉癥女孩克蕾兒的愛情故事,其中夾雜著暖人的友情和親情。我想象這是男孩找到克蕾兒互訴衷腸后,對戀人的一次坦白自述,是為了實現媽媽對他的期望,解放禁錮在童年的枷鎖,重新追求新生活的一次勇敢的傾訴。
我明白男孩為什么放著一直愛著他的蘇菲不要,而對一個八年前遇到的小女孩念念不忘,盡管他倆八年沒有聯系卻還是想方設法去尋找那個沒有姓氏的克蕾兒,為她魂不守舍。因為只有克蕾兒懂他啊。還記得男孩向蘇菲坦白他可以從影子中聽到他人的秘密時,蘇菲臉上的懷疑和失望,蘇菲以為他在敷衍,認為他根本沒有誠意沒有認真地和自己坦誠相對。而八年前男孩和克蕾兒在一個海濱小鎮相遇,在廢棄的燈塔下男孩第一次分享了自己的秘密能力時,小女孩異常震驚,但很快選擇了相信,并愿意主動讓他傾聽自己影子里的秘密。這種毫無保留的信任讓他們產生了童年時期神圣的愛情,于是他們有個約定,明年這個時候男孩還會來到這個這個小鎮,來到他們的“秘密基地”——廢棄的燈塔下來找克蕾兒。然而男孩轉眼忘了約定,再也沒回來過,克蕾兒卻每年都來這兒等待,拿著他們曾經一起放過的風箏。最終,她把往事封塵,把風箏埋葬在燈塔下,留下字條:
我等了你四個夏天,你沒有信守承諾,你再也沒有回來。風箏死了,我將它埋葬在這里,誰知道呢,也許有一天你會找到它。
信守著一個秘密能力的男孩,一直到二十歲,無法向之前的戀人蘇菲傾訴衷腸,更不可能向好朋友呂克坦白——呂克的影子曾拜托過男孩干涉呂克的人生呢——再碰上深愛的媽媽離世,一時間,所有的苦悶,媽媽的離世,媽媽離世當天缺席的遺憾,從小離開的爸爸一直寫給自己卻被媽媽阻截的信件,影子的秘密,霎時形成一把枷鎖,把悲傷的男孩禁錮在童年的回憶里。伊凡的出現,為男孩帶了一把鑰匙——當初為了解救悲傷的伊凡而讓媽媽寫的那封信這一次解救了自己,媽媽在信中寫道,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我將來能開心地茁壯成長;她期盼我找到一份讓自己快樂的工作,不管我人生中作出什么選擇,不會我會去愛或是被愛,都希望我會實現所有她對我寄予的期望。
于是,相比起被愛,男孩選擇了去愛,去尋找杳無音訊的克蕾兒,那個沒有姓氏的克蕾兒。因為只有找到克蕾兒,才能真正解開這把枷鎖,只有克蕾兒,能完完全全地理解男孩的痛苦,撫慰男孩的創傷,也只有克蕾兒能夠帶給男孩開心的新的生活。
好在結局男孩找到了克蕾兒,而克蕾兒也沒有忘記他。這結局讓我跟隨著男孩一起放下了這一段童年往事,這結局也解開了我讀小說時漸漸加在心頭的沉重的枷鎖。有時候回憶很沉重,在時間的河流中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我們只有找到那個可以讓你卸下重擔的人,才能做一個輕松快樂地迎接新生活,創造更多新的愉快的記憶的人。
2
在看的過程,總是被書中的情節逗樂,忍不住旁若無人地哈哈大笑。
前兩章是以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的視角記錄了在學校暗戀伊麗莎白,被馬格欺負,和伊凡、呂克成為朋友,在家里和媽媽相處,想念因出軌離開家庭的爸爸,在海濱小鎮喜歡上克蕾兒的經歷。當看著一個十二歲小男孩以他的視角來觀察思考許多事時,不僅僅其童真的一面讓我忍不住笑,更多的是與我們習以為常的一種表達的沖突反差,這種沖突反差構成詼諧,讓人忍俊不禁。如在男孩迷路被找回時,高冷地不吭聲,此時的心理活動是:
我迷路了,就這樣,這種事就連高手都有可能遇到,我就曾在電視上看過一部描述資深山客在高山失蹤的紀錄片,而我甚至從未自稱為資深驢友。
當學校煤氣爐發生爆炸,有個老師尖叫道:“我的上帝啊,是煤氣爐!”男孩的心理活動是:
我是看不出這能跟上帝扯上什么關系啦,除非當時它正好需要一只大打火機,然后使用的時候出了差錯。聽大家講了那么多抽煙的事以后,我也不太能想象得出上帝為什么會想要點一根煙,算了,我們也不會知道,也許上帝的肺什么也不怕,因為它已經在天上了。但的確,黑煙確實往它那邊飛去,不過這應該是個巧合。
雪佛太太踢門救人的畫面讓小男孩震驚:
雪佛太太是瘦小型的女生,跟呂克的媽媽完全不同,但是,她卻提出腳朝門踹了過去,門鎖在她腿骨的魅力下毫無招架之力。
當然類似的場景有很多,一個小孩故作深沉但又掩蓋不住幼稚的心思總是會讓人會心一笑的。另外長大后呂克去學醫時和男孩的對話也經常讓我爆笑,在爆笑中又為他倆深厚的友情而感動。那個大大咧咧又不失柔情的呂克,那個會向老友撒嬌耍賴但又時常扮演者照顧者身份的呂克,如果說克蕾兒是男孩的陽光,那么呂克就是我們讀者的陽光,明媚如雨后初霽,有他的章節可以減輕不少枷鎖的沉重。
比如呂克爸爸宣布不開店,一聲不吭地把他送到男孩的住所,呂克忍不住向老友大聲地傾訴:
晚上在餐桌上,沒人開口說一句話,媽媽哭個不停。最后下了餐桌,她還是淚眼汪汪,我每走進廚房一次,她就走過來抱住我,還悄聲說她已經很久不曾如此快樂。我媽媽竟然因為我爸把我掃地出門喜極而泣······我跟你保證,我爸媽一定是瘋了!
整本書的語言極富畫面感,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一處印象特深刻的是濱海小鎮的老人們那整齊劃一的行動,滑稽好笑又有趣,畫面感十足。
當呂克、蘇菲和男孩剛到小鎮找到旅館時,“十五個老人家倚著欄桿,好奇地看著我們這些新來的客人”。
當老人聞到呂克做的面包香味時,“經過長長的十五分鐘后,埋首餐盤的寄宿老人抬起頭來,鼻子靈敏地嗅到一股不熟悉的香味,然后是一陣靜默,一絲聲音都聽不到,所有的老人都放下了餐具,齊刷刷地緊盯這餐廳的門,眼神熱切。”
而之后,“十五位寄宿老人已經坐在石頭矮墻上,欣賞著貓頭鷹在空中飛舞”。
簡直是搞笑老人組!
正是因為這些細節中不禁意流露出的詼諧幽默,使我在讀完書時更多的是一種有趣獨特的體驗。文中男孩的媽媽想象力很豐富,男孩的想象力很豐富,而我認為作者的想象力更豐富,因此我們讀者在閱讀更應該用點想象力,閱讀時的體驗會更美妙。
這段時間一直在想影子的事,雨后初晴,看著地上自己長長的影子,不禁想,我的影子是怎樣看我的呢?她掌握了我的什么秘密呢?她是否為我擔心?是否為我開心?她是否愿意成為我的影子?成為我的影子是一件幸運的事嗎?自從想象影子也有自己的意識起,即使只是一個人,但只要站在陽光下、月光下,就不會覺得孤單了。突然想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真的是好可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