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估算時間
錯誤的估算任務所需時間,是最常見,也是最致命的錯誤。為此,李笑來老師引用了一個侯士達法則:
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就算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本法則,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這句話不難理解,對于應該完成的某項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預算花費的時間,從客觀上來講,未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自己的時間預算往往拘泥于以往的經驗和認知,所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經常面對一些新問題。
就像李笑來老師舉出的那個學英語的例子,一開始單純的以為解決了詞匯問題就OK了,結果,好不容易解決了詞匯問題又要面對語法、邏輯思維,再后來又要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蘊等等,這樣,任務量在不知不覺中擴大了好幾倍。
再有一點我覺得我們常說的“拖延癥”業存在類似的問題,說到底,是時間預算與實際情況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拖延癥比較嚴重的人都有一個共性,總把未來預期想的過于美好,所以這樣的“自信”成了拖延的借口,任務拖延就意味著預算給此任務的時間減少了,所以這樣就出現了要么完不成任務,要么完成了質量上不盡如人意。
除了時間概念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用李笑來的話說就是“要判斷熟悉程度”,在他看來,未來的學習,往往都是對未知探索,所以必須要做好足夠的時間預算,即便是自己存在已知的部分因為可能遇到未知的“問題”所以也要做好足夠的預算。
說到這里,李笑來在最后引用諾維格的《十年學會程序設計》這篇文章,里面談到披頭士樂隊從出道到成名作《佩珀中士》的發行足足經過了十年時間,甚至塞繆爾·約翰遜提出“任何領域的卓越成就都要用一生的努力才能取得,代價稍微低一點都無法換來”這也是對之前所講過的“速成絕無可能”的另一種佐證。
說到最后,本文歸根結底是在告訴我們,要有正確估算時間的能力,為此就必須養成好的習慣,用李笑來老師的話說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斷其熟悉程度,在據此估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所以,想獲得巨大的成功,付出的時間成本自然也是巨大的。
2、及時行動
接受任務之后,什么時候開始執行才好呢?比“越早開始越好”更切實際的答案是“現在就開始”。
”現在就開始”在我看來反映的是“執行力”的強弱,執行力強的人,往往接到一件任務立刻開始,而執行力弱的人有一定的“拖延癥”的因素,遲遲不開始,只要時間允許,就無限期拖延下去。
在李笑來老師看來,這類“拖延癥”的人,本質上都有一種恐懼,可能是來自內部的,也可能是來自外部的,他們有一種“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對外界的恐懼讓他們遲遲不肯行動,最終一事無成。
不管做任何事,只要開始了,就一定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即便是把事情拖延到了最后,風險也是無法避免的。用李笑來老師的話說:“事情越有價值,困難就越具規模”,所以必須要接受這個現實,要擺正自己的心態,那些能夠做好的人,他們往往給人一種輕車熟路,從容不迫的感覺,他們的成功自然離不開他們高效的執行力,而端正心態則是執行力的必要條件。
另一方面,拖延的人往往對外界的壓力感到恐懼,他們害怕失敗后被他人冷嘲熱諷,這也讓他們產生了“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心態。
所以,我們只需要專注于我們當下要做的事即可,不必在意他人的非議,要知道能成功做成事的人他們知道這個過程有多不易,所以他們往往給予的多為鼓勵,那些冷嘲熱諷的人往往都是失敗者。
正如《激戰》里程輝勉勵他徒弟的那句話“怕了,你就輸了一輩子”,不要恐懼,擺正心態,立即執行,這樣方可成事,西點軍校的22條軍規之一的“沒有借口,立即執行”說的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
3、直面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做事除了要做好估算時間,和做到及時行動之外,我們還要正確的面對“困難”。
在生活中總有一些“看著很努力的人”,他們不拖延,付出的時間也足夠多,但他們完成任務的質量和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簡而言之,就是“效率”低下,用李笑來老師的話說這類人“實際上并不努力,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樣子”。而且這類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對于要做的任何事都有困難的和簡單的兩個部分,為此,在李笑來老師看來比較理想的安排是“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省出來的的時間放在處理困難的事情上”,但很多時候很多人往往規避困難的事,只完成簡單的部分,對于困難的部分往往視而不見,甚至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為此,在李笑來老師看來,這個問題的根源來自于兩個方面:獎勵與懲罰。
人們都喜歡被獎勵而討厭懲罰,正因為如此,“簡單”的事做起來容易,反饋率高,得到“獎勵”比較容易,所以人們都喜歡做簡單的事,而“困難”的事,相對而言消耗的時間更多,而且反饋率低,甚至可能失敗,所以“困難”的事人們往往產生厭惡的情緒,甚至逃避。而真正讓我們成長的正是那些困難的事情。
就拿李笑來老師說的學英語的例子來說,學習英語只做聽力和閱讀,卻不愿意練習口語和寫作,或者做項目的時候只討論做什么而不去考慮怎么做,這樣制作簡單的而回避困難的必然難以成事。就像李笑來老師在完成他的暢銷書暢銷書《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那樣,最簡單的收集詞匯文本僅僅花了一個月,而他在編輯、復制、整理等一系列枯燥的工作中足足花了8個月的時間。
所以,想踏踏實實的做成一件事就必須面對那些大量的枯燥而又無聊的工作,只有不回避那些“困難”的事,踏踏實實的把它做好,方可成事。
說到這里,我想我們做任何事首先要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能力,為自己想要做的事合理的估算時間,其次要有強大的執行力,要“及時行動”,在做具體工作中,要勇于直面困難,并把“困難”的事做好,這樣方可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