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家喻戶曉的故事,童年時哪個不是把電視劇的臺詞倒背如流,我讀原著卻是虛長三十歲之后了,果然和記憶里的印象大有出入。
印象里每一難基本都是套路,唐僧等人不識妖魔而被抓,不是要吃肉就是逼成親,行者或苦戰不下,或受困于寶物,只得搬來救兵,最終妖魔被收服,四人復上路西去。實際上原著的情節要豐富的多,有各種緣由惹出事端,也有不搬救兵靠三個徒弟通關成功的時候,也會卷入凡人紛爭,也有為民消災的善舉,讀來只覺章章曲折精彩,并不覺似曾相識。
妖怪也并不一概只是吃人的惡魔,雖有妖性,也有各自的性情。有的見近鄰和尚處失火要去救一救,有的為手下兄弟之死而動怒,有的因家業被毀要尋短見,有的對愛慕的公主言聽計從,有的感行者不殺之恩甘愿放人。而且眾妖并不是因為太蠢,抓了唐僧沒有立刻吃掉才給徒弟留下了解救機會,而是真有思量過,比如過幾日等身子凈了再吃,比如忌憚大圣名頭想先戰勝他再安心吃,比如要“整制精潔,猜枚行令”,搞個儀式感,“細吹細打” 地享用這等稀罕之物。除妖也不可一棒子打死,行者曰,請人來收實有說法,該天上的請仙人收去,該地下的請鬼神降伏,該哪兒歸哪兒,并且要公示于眾,要請回復命,有規有法,絕不是簡單了事。本來也不全盡是妖怪,多數是靈物下界,殊知三徒弟本也是妖。菩薩也曾笑道:
“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
對妖怪的著墨不簡單,對神佛的描繪同樣不馬虎。玉帝也要鬧小性子,為一桌貢品被掀翻喂狗之類的雞毛蒜皮而設下米山面山金鎖,罰黎民百姓受干旱之災(鳳仙郡求雨)。菩薩也要縱怪下界,好向凡人報一啄一飲的私仇(烏雞國遇青毛獅子精假扮國王)。向佛祖求經還要被討個人事,不得不奉上紫金缽盂作禮(阿儺伽耶二尊者假傳無字經)。天庭,佛界,人間,是非曲直不過是搬在不同的舞臺上演罷了,實質同為一般。無論是人是妖,是佛是仙,皆立體真實,沒有哪一個是紙片化的至善至惡。全書唯一不真實的形象只有行者,無拘無束但知情知理,無牽無掛但有心有義,何須取經走一遭,生來本就大徹大悟,完全是理想的化身。相比起來,唐僧雖熟讀經文,但不見得就能悟道,故而他自己也說:
“悟能悟凈,休要亂說, 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p>
師徒四人也并非從頭就和睦相處,而是逐漸建立起信任親密的關系。行者剛被收為徒弟的幾回,唐僧明顯處處忌憚,后來有了緊箍兒咒,也不見得對他放下心來,三番五次要攆走,行者也不由得說過氣話“ 我那師父,不聽我勸解,就弄死他也不虧!” 悟能在多數時候都十分小人,唐僧也知他和行者素來不和,莫說懶與饞,搬弄口舌才是豬呆子最大的缺點,能得耳根軟的人偏信也是自然。悟凈是個沒主意的,偶爾說些正派話,也抵不過悟能兩句歪理。唯有行者,從五百年受壓迫,一朝翻身而出之日起,收起頑劣,自始至終一片赤誠。
眾人盡皆悚懼,只見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馬前,赤淋淋跪下,道聲“師父, 我出來也!”對三藏拜了四拜,急起身,與伯欽唱個大喏道:“有勞大哥送我師父,又承大哥替我臉上薅草?!敝x畢,就去收拾行李,扣背馬匹。
伯欽曾護送過唐僧一程,遇到行者時又替他拔去鬢邊草頜下莎,助唐僧揭下五行山的壓帖兒,行者一脫身,先來拜師,二來道謝,再牽馬挑擔,從此二話不說一心保唐僧西行。被師父無情驅趕之后,亦言“我老孫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我保唐僧的這樁事,天上地下,都曉得孫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倒不是趕我回來,倒是教我來家看看,送我來家自在耍 子?!?/em> 復去救援,行者先要下海去凈凈身子,恐被愛干凈的師父嫌棄。
行者被驅趕之后那次遇妖(寶象國遇黃袍怪誣陷唐僧為虎精),悟能悟凈兩個也是拼盡了手段,連白馬都出戰了,真真是斗不過,方知唯有行者可保西行功成。悟能有幾次接替行者去化齋,才知其難,化齋探路一去千里,勞苦萬端,操心之處比不得自己和悟凈挑擔子牽馬的粗笨活兒。以往行者得使些鬼點子捉弄悟能,他才肯出力相幫,到后來悟能也血氣了,常常主動請求搭把手救師傅,三兄弟嫌隙漸釋,齊心合力。慢慢的唐僧也知行者是個膽大心細的,會為他祈禱保佑,不得已時也愿意配合降妖,扮猴頭,假結婚,甚至與女妖調情,皆聽行者吩咐。
后期有一明顯變化是哭戲多了起來,唐僧出了事,徒弟們悲傷痛哭,徒弟們戰敗被俘,師父也會哭訴連累之心,足見師徒情深。誤以為師父被吃后,三人并沒有就此散伙,而是作墳哀哭并要報仇,包括動不動總鬧著分行李的悟能也為墳頭插柳遮蔭,以石頭做供養,權表孝心。行者更是連變化一番也要顧慮:
“變水蛇恐師父的陰靈兒知道,怪我出家人變蛇纏長,變作個小螃蟹兒過去罷。也不好,恐師父怪我出家人腳多。”
哎,誰不知他是個有仁有義的,連土地公公也曾經來勸過:
“圣僧啊,這缽盂飯是孫大圣向好處化來的。因你等不聽良言,誤入妖魔之手,致令大圣勞苦萬端,今日方救得出。且來吃了飯,再去走路,莫孤負孫大圣一片恭孝之心也?!?/p>
唐僧固是個膿包,甚至時??尤?,但也不能因此小瞧了他,其心性還是堅定無比的,偶爾叫個苦思個鄉,他凡人一個,可以理解,總不曾動搖過取經決心。行者固然神通廣大,天不收地不管,為個齊天大圣的名號鬧翻四海,遇上唐僧才有了使命和信仰,一身本事才有了意義,知盡天地古今,愈能無所求。悟能也得精進,知理明律,悟凈也洗脫罪孽。四人一路各自修行,“兩不相謝,互相扶持也?!?/em>
雖不敢冒犯吳承恩老先生,但不得不說行文相當啰嗦,尤其是屢次三番重復交代前事,打斗起來鋪陳描繪也是無邊無沿,大概是方便了說書人,我這讀書人只得跳過不看。只要把這些冗繁的段落刪除,何止是讀來清爽啊,單說這手筆就絕不是小兒讀物,必須名列四大名著之中。簡直文筆流暢,詼諧生動,各種插科打諢的段子,邊讀邊笑出聲來。僅舉一例,還是誤以為師父早已葬身妖精之腹那回,行者發現師父居然還活著,喜不自勝:
行者道:“師父不要忙,等我打殺妖精,再來解你?!?急抽身跑至中堂。正舉棍要打,又滯住手道:“不好!等解了師父來打?!睆椭翀@中,又思量道:“等打了來救?!比绱苏邇扇?,卻才跳跳舞舞的到園里。
讀到此處簡直樂壞了,活脫脫一個猴兒性子!想來老先生也絕不是甘受桎梏之人,才講出這一番好故事,塑造得這般靈性角色,成了多少人自幼至今的精神偶像。僅借猴兒言一抒胸臆:
“把這青天為屋瓦,日月作窗欞,四山五岳為梁柱,天地猶如一敞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