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并不愛吃火鍋。因為是標(biāo)準(zhǔn)的南方人,所以對于辛辣的口感是會不太適應(yīng)。在我生長成熟的三十年里,我還是偏愛甜食。無錫的醬排骨,南京的湯包,媽媽做的糖醋帶魚,爸爸燒的紅燒肉,都是我的心頭好,難自棄。
后來在大學(xué)參加了一個暴走團的行程,是去的川藏線,其中會在成都待兩天,為了不浪費這次難得的機會,我決定跟團里的小伙伴一起在有限的時間里嘗遍當(dāng)?shù)孛朗场N姨貏e清楚的記得,我們當(dāng)時早飯吃抄手,午飯吃串串,晚飯吃火鍋。其實在吃完早上的抄手后,我已經(jīng)被辣的不行,我的胃里像火燒一樣,難受極了,這直接導(dǎo)致中午的串串我都只能吃一兩口,其他的時間我就一路抱著冰水猛灌,試圖緩解花椒辣椒對我造成的不適。其實當(dāng)時我已經(jīng)對火鍋不抱多大希望了,只是想著試過就行。
成都的早晨人們都是慵懶的,九十點鐘都能在馬路邊的公園里看到喝茶的人們,但成都的夜晚是熱鬧的,形形色色的人們匯聚在一起,給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都市氣息。挑中的火鍋店排了長長的隊伍,我們一行十來個人就在門外等著。門口供排隊的人飲用的茶水都被絡(luò)繹不絕前來的人群給喝光了。我們就在夜色中調(diào)侃著這些天的行程,不知不覺就等了一個多小時。
終于輪到我們了,我們吃的是傳統(tǒng)的鴛鴦鍋,沒有選擇九宮格,因為要顧及我們這些不大能吃辣的種群,當(dāng)服務(wù)員把一袋紅油倒入鍋內(nèi)的時候,我既感覺刺激又心生恐懼。來到成都,火鍋必點的黃喉,小酥肉,確實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樣。黃喉入鍋十秒鐘撈起,口感爽脆,小酥肉酥而不油,肉質(zhì)鮮嫩。在朋友所謂來成都吃火鍋怎么能不吃辣呢的一系列唆使下,我嘗試了辣鍋,確實辣,但是很香,辣過入胃卻不灼燒,和之前吃的抄手體驗完全不同。第一次親嘗成都火鍋果然沒有讓人失望,以至于之后無數(shù)次提起這段旅程,我都瘋狂的推薦我那些不吃辣的家人,朋友,去試一試成都的火鍋。
其實嚴(yán)格來說,重慶才是火鍋之鄉(xiāng),一塊牌子砸下來,十個人里面有九個人是火鍋店老板。不過我沒有親測過。我只吃過可能并不地道的重慶小面,就一個感覺,好麻好辣,但是上面的豌豆卻很喜歡。有機會也想去山城體驗一下在巖洞里吃火鍋的感覺。想必又是另一番風(fēng)味。
我居住在南京,南京人民也熱愛火鍋,不管冬天白雪皚皚還是夏季烈日炎炎,沒有什么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吃兩頓。打開大眾點評,南京的火鍋店評分都居高不下,只要新開一家火鍋店,都會引起南京吃貨們的熱議。最早在南京吃的火鍋,是總參涮羊肉,據(jù)說這家店生意火爆,我同學(xué)提前了一兩個小時才排到位置。總參涮羊肉的羊肉口感新鮮,老式的煙囪裝火鍋涮起肉來似乎能吃出一種古早味,另外他家的糖蒜頭味道不錯,在等上菜的時候,撥幾顆糖蒜,特別開胃。后來海底撈又風(fēng)靡一時,以人性化的服務(wù)還有24小時營業(yè)征服了南京人民,海底撈火鍋,我最愛吃番茄鍋,不過吃到最后就有些偏酸了。他家的小螃蟹味道也好,雖然個頭小,但是肉還不少。之后南京各路火鍋如雨后春筍般的競相開業(yè),不管好吃的不好吃的都先火一把再說。有以吃毛肚聞名的大渝火鍋,有主打成都風(fēng)味的小龍坎,有潮汕風(fēng)格的一牛火鍋,等等等等,火鍋也有了自己的派別,在傳統(tǒng)的美食界里朝著精細化發(fā)展。
南京人民也酷愛吃小龍蝦,雖然去年橫紋肌溶解癥攻擊了很多人的腎臟,卻依舊澆不滅南京人民對小龍蝦的熱情。夏日傍晚,在路邊吃著十三香龍蝦,喝著冰啤酒,聽著赤膊的人們侃大山,這才是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