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歡看歷史紀錄片,對嬴政有了全新的解讀。以往對他的了解僅限于學生時代歷史書上的短篇介紹,故而形成秦始皇嬴政就是暴君的代名詞。
公元前221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注定不平凡的一年。一位偉大的帝王開創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國家。古老的華夏大地,第一次迎來了統一的時代。秦帝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在今天世人的眼中,秦法是暴虐的代名詞,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秦始皇統一初期
在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簡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法律文書,這些歷經兩千年時光保存下來的竹簡,忠實記錄著這個帝國最為完整的法令。根據出土的文書記載,秦法極為重視細節,對臣民的行為舉止、日常生活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但是這些秦法嚴謹卻并不暴虐。
法律的初衷既是為了維護國家的運轉,同時也保證著百姓的生活。
其實秦始皇時代整個來說,對百姓還是比較體恤的,他的很多統治政策都是比較人性化的。因為那個時候的老百姓文化水平、知識水平都是有限的,他能指導以秦律的形式告訴你種什么,挖地要挖多深,他都給你進行一些政策的引導。秦法對整個國家進行細無巨細的管理。
先秦時期,土地實行分封制,農民隸屬于每一個大夫,農民沒有土地權。統一后,秦始皇頒發了土地改革政策,規定農民有權利長期占有土地,凡是各諸侯國來歸附的人,立刻免除他們三代的徭役賦稅,秦國四屆之內,山坡、土山、沼澤等地十年不收任何賦稅。為天下無地的百姓打開了希望的大門。
當秦始皇意識到,文化是統一人心的根本時,為了文化統一,他有兩種選擇。
一是以皇帝的權威,用武力徹底摧毀六國文化的根基。
二是接納東方六國的文化,從中發展出專屬于秦的文化體系。
他沒有回避與東方六國的文化差距,以一個極為懷柔的方式接納了六國的文化,并給予充分的尊重。他設立博士制,把東方六國的學者接納在朝,他們不僅僅是負責學術的研究,還可以參與朝廷 議政。秦始皇以一種近乎謙卑的態度給予六國文化最大的包容與吸納。
為了贏得這些學者的青睞,秦始皇將一直堅守的法家原則也做出了改變,統一教化、統一言論,被博乎眾長的方式所代替。但這些學者們卻以冷漠的態度回應秦始皇的熱情,此時的東方學者們并不認同這個帝國。其實站在這些學者的角度,此時的他們不認同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自己的國家就是被眼前這個人所滅國。只是站在當時這樣一個千古一帝的皇帝角度,他并沒有仇恨和使用暴力去脅迫這些學者們順從,這是值得肯定的品質。
秦帝國統一后所改革的一切和東方六國此前所有的一切都發生了沖突,比如設立中央集權制度,分封制改為郡縣制,這就觸犯了六國一些貴族們的利益。這也對秦的統治具有巨大的阻礙。
史記中有記載了一次規模巨大的叛亂,面對這次叛亂叛軍,秦始皇并沒有進行殘酷的報復與懲罰,僅是判以刺字的處罰。因為他覺得這些人也需要時間去接納這個新的國家,他心存希望,想給他們多一點時間。這真的是一直近乎極大的包容。
魯迅曾說過:“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并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種的思想的。”
1964年6月24日,毛主席在接見外賓時說:“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度量衡,有些制度后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
在毛主席晚年時,跟埃及副總統沙菲說:“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筑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有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
二、秦始皇統一后期
歷代都宣揚秦始皇殘暴不仁,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焚書坑儒等等。
世人評價秦的暴虐或許主要在于秦的晚期。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焚書坑儒”,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秦始皇太急于求成了,這或許就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秦朝不過短短15年。
毛主席曾對人講:“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以后,喪失了進取的方面,志得意滿,耽于逸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游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
毛主席還說過:“秦始皇這個人,是有雄才的,但是,他統一了六國以后,就躺在了功勞簿上,開始迷戀自己的功績了。
西方人向來敬畏中國疆域之廣闊,區別在于,歐洲總是小國林立,而中國則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社會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脈阻隔等地理因素。當然,中國的統一,秦始皇起過重要作用。
在西方,人們常把秦始皇與羅馬帝王愷撒相提并論。大體說來,羅馬帝國與秦統治時期的人口、面積差不太多。但比羅馬帝國統治時間短,愷撒死后,帝國分崩離析。秦朝則不然,這是秦始皇獨具影響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個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幾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其中夾雜著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統治者的意志。秦始皇雖然做了很多苛政虐民的事,但對于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來講,畢竟是功過是非的。世人對他的評價必然是褒貶參半,有丑化也有美化,后人讀來也難免接受了這些理論。讀史者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不應被前人有所偏執的記載所左右,需要以客觀的態度作公允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