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明德書院院長王子今作客長沙博物館,以《秦始皇統一的新認識》為題做了講座,顛覆人們以往的認知,幫助人們重新理解秦代的歷史文化。
秦始皇統一,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促進了當時中國大地不同區域各種文明的融合,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轉折點。從秦朝滅亡至今,對秦代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一直不斷,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其研究更是卓有成效,隨著關于秦代的考古發現日益增多及專家學者們研究的逐漸深入,研究成果越來越接近那個年代的本來面目。
講座中,王子今旁征博采,引經據典,結合秦代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眾多專家學者的觀點及文獻記載,展示了大量圖片資料,對秦統一的規模、秦統一與社會文化的歷史走向、秦統一的世界史意義、秦統一原因的技術史考察、實用主義的勝利等五個方面的學術主題進行解讀,對秦王朝統一全國的歷史進程進行分析,介紹了他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的首席專家,在提交結項成果之后對于秦朝統一問題研究的新思考新認識。
關于“秦統一的規模”,王子今分析了了“初并天下”與“六王并”的差別,指出秦統一的疆域遠遠超過“六國”的疆土,“北伐匈奴,南定百越”都顯示出秦統一全國的雄心壯志;王子今說,中學語文課本中選入的《阿房宮賦》就寫到:“六王畢,四海一”,歷史課本中也寫到,“秦并天下后大規模推行鞏固統一的措施,如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布法律,編制戶籍等等”;秦朝施行以法治國,法律制度多源于商鞅變法,統一全國后,又做了完善補充,修訂了法律制度并頒行全國各地,使社會生活各領域皆有法可依;秦朝喜歡做大,如建萬里長城等,且組織精密,效率高。
關于“秦統一與社會文化的歷史走向”問題,他介紹了諸家學術觀點,引用了李學勤先生根據睡虎地秦簡材料要“重新描繪晚周到秦社會階級結構的圖景”,認為秦社會是以落后的文化戰勝東方六國先進文化而完成統一的。
關于“秦統一的世界史意義”問題,王子今提及秦的政治發明對東亞古代社會的影響,秦疆域對古代東亞周邊國際關系影響,秦直道對匈奴西遷和古代羅馬帝國命運的影響。
關于”秦統一原因的技術史考察“問題,王子今從水利經營、交通建設、機械發明、動力革命、技術管理五個方面對秦統一六國中的技術原因做了詳細解讀,并與東方六國進行比較。他認為,秦代歷史無論是從歷史學角度、文學角度還是商學角度都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需要大家仔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
秦文化有重視實用之學的特點。秦始皇回憶焚書時稱,燒的都是無用之書。王子今表示,這樣的文化傾向,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但利于當時的環境。最后,王子今最后說,秦在諸多政治社會方面顯示出“實用主義”特征,并使得秦在戰爭時期迅速強大,最后統一天下。關于秦統一的原因,秦始皇自稱“德并諸侯”。《史記》認為,“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但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并非如此。
他說,隨著歷史學者的不斷研究,學界對秦統一有了新認識。諸如:秦統一的規模僅限于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嗎,秦統一的原因還能從哪些角度開展討論,從更大的、世界史的角度來看秦統一的意義何在,等等問題,他都做出了相應回答。
在講座結束后的互動環節,王子今對聽眾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有人問:“對于楚行郡縣先于秦的說法你怎么看?”
他說:“郡縣制推行得早,有人認為是波斯最早”,觀點各異。
有人問:封建制度在秦實行郡縣制后就已經滅亡,那后面的朝代是不是就不是封建制度了呢?
他回答說,秦廢了封建制度,與西歐學者所說的封建社會不同,很多學者提出了新的歷史時期劃分辦法,不再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來劃分。他也不建議用原來的辦法劃分。
有人問:秦始皇為什么定都咸陽?
他的回答是這樣的:商鞅變法時把都城遷到了咸陽,這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遷都,就是從關中平原西北角遷到了關中平原中央,當時咸陽有著非常好的水資源,這大大支持了強大帝國的生存和擴張。
王子今的講座和答疑,對近些年來學術界對秦代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我們以往對秦代歷史和文化的固有認知,對我們重新認識和理解那個遠離我們的特殊時代,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視角,有助于我們更加客觀、辯證、全面地認識和解讀秦代的各個方面。
特別鏈接:
王子今簡介: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明德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等。主要著作有《秦漢交通史稿》《秦漢區域文化研究》《秦漢兒童的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