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你有多長時間沒有堅持做成一件事了?
如果你中標了,并且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還是一如既往的處在半途而廢的狀態,那說明我們原先“堅持”的方法出現了問題。
在我開始寫作這三個多月的時間里,見識到很多牛人的堅持,TA們堅持寫作,堅持讀書,堅持鍛煉身體,......,因為堅持,有了不一樣的收獲,不一樣的人生。
二志成在《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中向大家講述一個職場菜鳥從不愿讀書到一年讀365本書的經歷,正是這種堅持讓這位職場菜鳥走上贏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之路。我們需要這種堅持,更需要如何讓自己堅持“堅持”。
最近閱讀了古川武士的《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讓我對堅持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原來堅持是可以培養的,你需要的不是意志力,而是正確的方法。這本書將習慣定義為把固定而重復的行動化為無意識的重復動作,就如同每天早上刷牙這個習慣,無意識下的輕松反應。
這本書開篇就給我們呈現了兩位先生的不同的人生經歷:一位做事無耐性,一直在嘗新,每件事都淺嘗輒止,就如同在干旱的沙漠中尋找水源,都在將要挖到水源的時候放棄了;另一位做事能持續,從點滴做起,重復每一個小步驟,循序漸進,堅持一件事形成習慣,在事業上獲得了“爆發性”的效果。
只要養成習慣,任何事都可以自然地持續下去而感覺不到絲毫壓力。
《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這本書教會我們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而不能持續?
2.形成一個習慣要多長時間?
3.順利培養一個習慣要經歷哪些階段?
這是“習慣引力”惹得禍!
人類具有“對抗新變化、維持現狀”的傾向。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狀態,我們都會保持在固定的狀態下,如果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我們就會調動相應的身體或心理機制去調整,讓其調整到固定的狀態,比如我們的體溫,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維持在正常的范圍之內。
對于習慣來說,也是遵循這樣的“規律”。我們在接受新鮮事物或新的習慣時,身體或心理就會對新的變化感到“威脅”,結果是阻止新鮮事物讓其不能持續,也就形成了我們做事的“三分鐘熱度”。
這樣的一個過程,就形成了“習慣引力”。大家應該知道,火箭升空消耗能量最多的一定是在穿過大氣層的時候,因為那時火箭要掙脫地心引力,但是一旦脫離了地心引力的影響,僅需要很少的能量就能夠順利前進了。
在讀《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這本書之前,我聽過很多人說過:一個習慣的培養要經歷21天,只要堅持21天,你就可以形成一個習慣。我一直是這樣認為的,有的習慣經過21天的堅持確實是形成了,但是有一些習慣卻一直無法形成,很多時候將失敗的原因歸結于自己不努力。
其實21天習慣形成這個說法是有限制的,它主要針對的是某一類的習慣。我們發燒到醫院檢查,醫生會根據我們發燒的程度,有低燒,高燒,就會給我們配不同的藥。對于習慣的培養也是這樣,我們要培養讀書的習慣和培養早起的習慣,這兩種習慣因為行為,身體或思考程度的不同,我們養成習慣的時間也就不同。
一般我們將習慣分為三類,不同類型的習慣對應不同的培養期:
如果我們要培養讀書、寫作的行為習慣,那我們需要持續行動30天;
如果我們要培養早起、減肥的身體習慣,那我們需要持續行動90天;
如果我們要培養邏輯思考能力的思考習慣,那我們需要持續行動180天。
火箭升空通過能量的供給順利脫離地心引力,對于習慣引力,如何掙脫呢?我們已經對自己將要培養的習慣有所認識,知道不同習慣的培養期,那我們開始打開培養習慣的方法之門。
培養習慣需要三個階段:
階段一:反抗期(第1天-7天),42%的人失敗
這是養成習慣的第一個階段,即起步階段,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階段不要給自己制定多種習慣,鎖定一個習慣堅持下來就是勝利。把重心要放在“撐下去”上,從小處入手,堅持下來。
反抗期采取兩個對策去行動:
對策一就是以嬰兒學步開始,就像小寶寶學走路,一步一步的去堅持。所采取的方法就是細分時間或細分步驟,比如你要培養閱讀的習慣,那我們就可以每天讀一頁或者每天閱讀15分鐘,讓自己保持每天閱讀的行為,這樣行動壓力較小,每天有進步也可以激發你的行動力。
對策二就是在執行“嬰兒學步”的計劃后,要對自己的行動進行簡單記錄。記錄讓你能夠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動,消除可做可不做的意識。所采取的方法就是記錄有哪些項目,是完成還是未完成,完成可以用圈表示,未完成用叉號標記。這樣利于客觀的分析自己培養習慣中的問題,因為量化后也能提高行動的動力。
階段二:不穩定期(第8天-第21天),40%的人失敗
進入養成習慣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稱為不穩定期。我們在提高行動難度的同時經常會被突發事件等事情影響。之前我們給自己制定的是每天閱讀15分鐘的簡單行動,經過第一階段的堅持行動,我們就要將難度提升到我們本來要求自己的程度,由15分鐘提升到2個小時。
不穩定期我們要采取三個對策去行動:
對策一就是行為模式化,簡單的說就是讓你的行動固化下來。在第一階段,我們是每天任何時刻只要堅持15分鐘的閱讀時間就達到要求了,但是進入第二階段,你要讓你的行為模式化:時間,決定每天幾點開始,比如每天晚上的21:00開始;內容,決定數量與方法,比如閱讀書籍兩小時;地點,決定行動的地點,比如在家里或附近的咖啡店。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培養節奏感,讓你在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就如同早上刷牙的行為,將這些行為固化下來,不容易忘記。
對策二就是設定例外規則,簡單的說就是計劃跟不上變化,給自己一個可以機動的時間。比如有的時候公司臨時晚上開會,朋友聚會等突發情況,影響到你原先制定的計劃,這樣就要制定例外規則。所采用的方法就是事先考慮例外情況,能調整就調整;不能調整的突發情況,就采用“嬰兒學步”的方式來行動。
對策三就是設定持續開關。所謂的“持續開關”,就是為了能夠持續行動設計的一些巧妙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當你堅持不下來的時候,通過這些方法來“刺激”你去行動。《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這本書介紹了兩類十二種持續開關:糖果型開關(獎勵、被稱贊、游戲、理想模式、儀式、去除障礙),處罰型開關(損益計算、結交朋友、對大眾宣布、處罰游戲、設定目標、強制力)。
這些持續開關有些是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常用的,比如你完成了預定行動,獎勵自己去大吃一頓,玩一會游戲,還有的就是將自己要培養的習慣在朋友圈“廣而告之”,讓朋友們監督你......
階段三:倦怠期(第22天-第30天),18%的人失敗
現在來到了養成習慣的第三階段,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堅持,82%的人已被你擊敗,這個階段你開始感到厭煩,給自己找放棄行動的借口。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給自己一成不變的固化模式加上些變化。
倦怠期我們要采取兩個對策去行動:
對策一就是添加變化。如果一直做相同的事,任何人都會感到枯燥乏味,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些“新鮮玩意”來刺激自己。一方面我們可以改變內容或環境,比如原先一直看實用類的書籍,現在可以看些名著、小說;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用第二階段提到的十二種持續性開關來激發動力。
對策二就是開始計劃你的下一項習慣。若想要得到豐富的收獲,持續播下“習慣的種子"是必要的。通過制定下一個習慣計劃,讓自己感受形成習慣的過程及堅持下來的成就;另外可以提高培養習慣的能力,真正學會了培養習慣的一套方法,讓自己可以真正地去“漁”。
如果你想要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或思考習慣,你需要的就是持續地行動。
認清你要培養的習慣,掌握習慣培養的三個階段及應對方法,這樣一來你完全可以掙脫習慣引力,對“三分鐘熱度”Say Goodbye!
END.
昕葉原創文章,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留個喜歡再走哦,你的認可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