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茅盾故里
遠望烏鎮(zhèn)。白墻灰瓦的房屋枕河而建,河就是街道,街就是河,仿佛沒有陸路可走。但是韓導帶我們走上了一座橋——逢源橋,橋的左右兩邊石級倆倆相對,取左右逢源之意。中間約空了一米,置一盆景,橋上有廊棚。導游說走左升官,走右發(fā)財。略一猶豫,我走了右邊。升官是不可能的了,發(fā)財還大有希望。走了逢源橋,回去就買彩票!
過了逢源橋就進了烏鎮(zhèn)。街道窄窄,張臂幾乎可以觸到兩面的墻。墻上的泥皮斑駁,露出青灰色的磚。油漆剝落的板門,雕花木格窗欞,獸頭門環(huán)。長長 的青石板小巷,戴望舒的雨巷。我伸長脖子瞭望,前面會不會有一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巷子里的姑娘,啊沒有,只有游人如織,健壯的導游在揮舞著旗幟,口若懸河講著他重復了一千遍的古老的故事。我們參觀了江南百木館、江南民俗館、藍印花布染坊。百木館的床雕工精湛裝飾華麗,我疑心這是紅樓夢里富家小姐們睡過的那些床。蠟像館展出的是晚清及民國時期江南婚嫁禮儀鄉(xiāng)俗。藍印花染布坊至今還遵循著祖輩留下的工藝,從紡紗織布到紋樣設計、染色曬干。兩位老婆婆在一架織布機前從容嫻熟織布,織機扎扎的響聲,象唱著一支古老的歌。
與烏鎮(zhèn)其他建筑相比,矛盾故居步入門檻就覺得氣派,前堂后廳,回廊曲直,從竹隱墻。烏鎮(zhèn),這塊雨露豐沛的江南靈秀地孕育了一代文學巨匠;而茅盾又使烏鎮(zhèn)聲名鵲起。
出了茅盾故居,烏鎮(zhèn)之行就結(jié)束了。回望烏鎮(zhèn),古樸的石橋連接兩岸,悠悠的河水串起一座座手工作坊,河內(nèi)烏篷船緩緩而行。這地方是這么寧靜而散淡。最不適合跟著旅游團熙熙攘攘的來,又匆匆忙忙的去。該攜知己一二,住于民居,在傍晚上燈時分,漫步青石小橋,慢慢品味它的寧靜。但是我自己并沒有彈撥出像樣的聲音,又何來知音?我迷茫的注視著前方的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