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第十一章 雄心壯志隨風滅
? ? ? ? ? ? ? ? ? ? ? 第一節 烏臺案
再說大宋文學牛人蘇軾,王安石當政變法時,他先對趙頊進獻“三言(即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接著又上書議論新法不便,還在主持進士考試時,出了一個譏諷新法的題目,搞得王安石相當不爽快,御史謝景溫很“得轉”,立即找蘇軾的茬,蘇軾便請求外調。
公元1071年,蘇軾任杭州通判,自1074年后,他陸續擔任知密州(山東諸城)、徐州、湖州。在地方任上,蘇軾看到了新法執行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像青苗法、專賣法、手實法等,蘇軾都很不贊成,但又不敢再明確提出反對意見,于是采取另一種形式,即通過和朋友詩詞唱和,對新法實施過程中的弊端進行批評和諷諫。
可能大家想不到的是,最先把蘇軾作詩諷刺新法舉報給朝廷的是大科學家沈括。公元1073年, 沈括以檢正中書刑房公事的身份到兩浙察訪農田水利,看到蘇軾的詩稿,認為涉嫌誹謗朝政,上呈趙頊,趙頊并不重視沈括的進言。
而王安石和蘇軾的私人關系很鐵,王安石盡管執拗,但其人品、道德都屬于“大拇哥”,更不會理會這種無中生有的指控。
公元1076年王安石二次罷相,變法事業的主導者已經從王安石變為趙頊本人。變法實際成為皇帝親自部署的既定國策,反對變法無疑就是反對神宗趙頊本尊了。
公元1079年四月,蘇試由知徐州調任知湖州。到任后,按照慣例,蘇軾向趙頊進呈《湖州謝上表》,其中有句:“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意思是:我知道自己迂腐不識時務,難以與新進之人共同進步。皇上察我年老不會生事端,或許能保全一方百姓,故讓我到湖州任職。
這句話,雖然說得謙虛婉轉,字里含間卻透露出對新法的不滿。
御史中丞李定很快從中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李定是王安石的學生,更是堅定的新法派,他曾因為不給母親守喪而遭世人唾罵,恰好蘇軾當時寫了一篇贊頌北宋孝子朱壽昌的詩作,這讓李定覺得蘇軾在指桑罵槐,寫詩諷刺自己,兩人從此結下了梁子。常言道: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李定死盯著蘇軾,蘇軾難逃一劫。
七月,李定糾集御史何正臣、舒亶等人接連上疏彈劾蘇軾。證據就是上表中的這兩句話。認為蘇軾是攻擊朝政,反對新法。趙頊及新法派都大為惱火。經趙頊批示,同意抓捕蘇軾進京審訊,御史臺官吏皇甫僎接了這差使,七月底,他帶著兒子和兩位吏卒急馳湖州。
當時駙馬都尉王詵與蘇軾交情深厚,秘密遣人通知在南京任職的蘇轍,蘇轍立馬派人往湖州報告蘇軾。盡管皇甫僎快馬如飛,但是由于兒子生病,在潤州停留了半日。因而蘇轍的人馬先到,蘇軾提前知道消息后立即告假,由通判祖無頗代管州事。
皇甫僎一行進入州衙,一幅來者不善的樣子。蘇軾嚇懵了,不敢出來。祖無頗說,事已至此,躲不是辦法,出去見見吧。蘇軾完全亂了分寸,甚至不知穿什么衣服出來,祖無頗安慰道:“還沒定罪呢,至多算嫌犯,還是穿官服吧!”
蘇軾穩定心神穿好官服出來站在廊下,見皇甫僎身后兩個兵卒腰間鼓鼓囊囊的,以為是刀劍,皇甫僎又故作神秘不說話,我們的蘇大才子嚇尿了,戰戰兢兢道:“我得罪朝廷,今天必定是來賜死,死就死吧,只希望跟家人告個別”。
皇甫僎這才吭聲道:“不至如此。”等拿出公文一看,不過是普通的抓拿。很快,蘇軾被押送京城,投送御史臺監獄。交由御史臺審訊。
審訊中,李定等人搜腸刮肚、翻箱倒柜、將蘇軾的詩文審查了一個通遍,但凡有點嫌疑的,都摘錄出來作為諷刺朝廷、嘲弄新法的證據,舒亶甚至指使御史摘錄蘇軾的詩句“世間唯有蟄龍知”,認為“龍”字是皇帝專用,蘇軾用“蟄龍”是諷刺神宗。這樣的舉動連新法派的重臣章惇都看不下去了。
他憤怒地道:“自古以來稱號中帶'龍'很多,諸葛亮還綽號“臥龍”呢?難道他也是諷刺皇帝,真是舒亶吐了口唾沫,你們還將它當飯吃啊!”
在漢朝時,御史臺辦公的場所有許多柏樹,棲息著數千烏鴉,人們便將御史臺稱為“烏臺”。蘇軾的案件主要由御史臺操辦,事后人們稱這件冤案為“烏臺詩案”。
最后李定他們將蘇軾定罪判決,處以極刑,并列舉了四項理由。
好在蘇軾聲望極大,朝中多人為蘇軾求情,宰相吳充直言道:“陛下效法堯舜,以前曹操如此猜忌,猶容禰衡,陛下何不能容一蘇軾?”
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預,對趙頊道:“前昔仁宗皇帝試策賢良回來,非常喜悅地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就是指蘇軾、蘇轍兄弟!現在皇帝能殺他么?”
王安禮從容對趙禎道:“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語治罪他人,如果殺了蘇軾,恐怕后世議論陛下不能容人才!”
隱居在江陵的王安石,特意派人送信給趙頊:“圣朝不宜誅名士。”雖然蘇軾反對新法,但王安石的胸懷值得后世稱道,什么叫宰相度量?這就是最好的詮釋!
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救,十二月二十九日,趙頊下詔,貶謫蘇軾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了結。
雅士無罪,才華有罪。蘇軾雖然沒罪,但卻被一些奸佞之臣故意陷害,好在趙頊不是昏君,王安石也是胸懷坦蕩的賢士,這才讓蘇軾保住了性命,蘇軾以后所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寒食帖》等名作才能流傳千古。
佐料:蘇軾是中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論文,“渾涵光芒,雄視百代”;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與黃庭堅并稱“蘇黃”;他的詞,豪放雄健,與辛棄疾并稱“蘇辛”;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書法,用墨豐腴,率意天真,是“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蕭散簡遠”,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蘇軾不愧“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其實,神宗趙頊是很看重蘇軾的。“烏臺詩案”后不久,趙頊幾次想提拔蘇軾,只不過宰相們不同意,趙頊也沒有勉強。
哲宗即位后,蘇軾很快入京任翰林學士兼侍讀,擔當帝師重任,有次,蘇軾在宮中值夜班,突然被召到便殿覲見宣仁太皇太后和哲宗皇帝。宣仁太后問蘇軾道:“愛卿前年做什么官?”
蘇軾恭敬地回答道:“臣做常州團練副使。”
宣仁又問道:“現在做什么官?”
蘇軾又回答道:“臣如今任翰林學士?”
宣仁再問:“愛卿為什么驟然升到這個官職了?”
蘇軾俯首道:“臣蒙受太皇太后和皇帝的厚恩所至!”
宣仁搖頭道:“不是!”
蘇軾抬頭道:“難道是大臣推薦的嗎?”
宣仁再次搖頭道:“也不是!”
蘇軾驚恐地道:“臣再無能,也不敢以其他途徑上進啊(指走后門)?”
宣仁解釋道:“這是先帝(神宗)的意思,先帝每次誦讀愛卿文章,總是驚嘆地說'奇才,奇才!'但是來不及重用你啊!”
蘇軾聽完,忍不住哭出聲來,宣仁和哲宗也哭了,左右都感動得流淚,不一會命蘇軾坐下賜茶,隨后命人秉金蓮燭送蘇軾回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