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圖強
? ? ? ? ? ? ? ? ? ? ? ? 第十四節(jié) 再罷相
再說呂惠卿做了參知政事后,嘗到權(quán)力的甜頭,既得意非凡,又患得患失。漸漸把王安石的恩情拋之腦后,更為可惡的是,呂惠卿還擔心王安石東山再起,因此想盡辦法阻止和打壓。
剛好鄭俠上疏劾責呂惠卿朋比為奸,并舉薦馮京做宰相,呂惠卿污蔑鄭俠和馮京暗中聯(lián)絡(luò)。因為王安石之弟王安國,曾多次當面斥責呂惠卿奸邪,且和鄭俠一貫友善。呂惠卿借鄭俠案,無中生有,指責鄭俠是王安國所指使,王安國因此被奪去全部官爵,遣送回家。此事讓王安石十分不滿。
雖然王安國不支持哥哥王安石的變法,但王安國畢竟是王安石的親弟弟,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啊!
王安國不僅反對變法,還私下多次勸告哥哥王安石,說呂惠卿是奸佞,要遠離他。王安石一直不以為然,如今呂惠卿落井下石,拿王安國開刀,王安石能無動于衷嗎?
不僅如此,更讓王安石傷心的是。因為王雱編寫了《三經(jīng)義》,這本是趙頊交代的政治任務(wù),王雱完成得很出色。趙頊提升他為龍圖閣直學(xué)士,按慣例,有名之士都會先上奏疏辭讓,王雱也按套路出牌。呂惠卿卻借此機會勸趙頊答應(yīng)了王雱的辭讓請求。王安石更加來火。
呂惠卿見既然背叛了王安石,索性私下全部偽裝,凡是能陷害王安石的地方,呂惠卿無所不用其極。王安石聽聞后,心中是什么滋味呢?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當時宰相唯有韓絳一人,韓絳此前因事被罷免過一次宰相,離開了中書省近兩年,對于新法遠沒有呂惠卿熟悉,一些政務(wù)難以處理,幾次和呂惠卿發(fā)生爭論,雖然位居宰相,爭論卻不能取得優(yōu)勢,知道難以壓制呂惠卿,便秘密向趙頊進諫,讓王安石回來做宰相。
趙頊此時也覺察到了呂惠卿的奸詐,同意了韓絳的建議。呂惠卿聽說后,竟然想利用一個叫李士寧的道士,發(fā)起獄案,想加害王安石,同時向趙頊告發(fā)王安石弟弟王安禮、王安國兩人的過失事,想因此改變趙頊的決定。趙頊由此更加看出了呂惠卿的真面目,將呂惠卿所說的密封給王安石,并召他回京恢復(fù)宰相職位。
王安石見狀,快馬加鞭,七天便趕到了開封,公元1075年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擔任宰相,而此時,李士寧案尚未定結(jié)。
王安石回歸中央之際,恰好御史蔡承禧上疏彈劾呂惠卿朋黨為奸,呂惠卿在家待命。王雱對呂惠卿恨之入骨,慫恿鄧綰揭發(fā)呂惠卿強借秀州華亭(上海松江)富商錢五百萬,和知華亭縣張若濟一起買田盈利的事,十月,呂惠卿被貶,出知陳州。
同月,天有異象,彗星出現(xiàn)。趙頊憂心得飯都吃不下,王安石安慰道:“天災(zāi)是正常現(xiàn)象,在任何時期都不能避免,陛下不必憂慮。”
趙頊道:“朕還聽說民間深以新法為苦啊!”
王安石辯解道:“冬天寒冷夏天暴雨,小民尚有怨言,這(指天象變化)不值得擔心。”
趙頊回了一句:“怎么能說冬寒夏雨的怨言不要緊呢?”
王安石一聽,很不高興,偏執(zhí)癥的老毛病又犯了,回去后稱病臥床在家。趙頊只好放下萬乘之尊的架子,派內(nèi)侍去安慰他。王安石在幕僚的勸解下出來辦公。趙頊表面很高興,心里肯定別有想法。
再說呂惠卿被貶陳州后,王雱還不想放過他,命門客呂嘉問、練亨甫搜集呂惠卿其他犯罪事實,想將他治罪,此事王安石并不知情。
呂惠卿在朝廷也有耳目,在陳州獲悉后,上疏趙頊,控告王安石挾私報復(fù)、矯詔欺君,并附上王安石以前有“莫讓陛下知曉”話語的私信。趙頊將呂惠卿的奏疏拿給王安石看,王安石謝罪說并無此事!
王安石回家問王雱,王雱?wù)f了實情,王安石大怒,斥責了王雱一頓。王雱本來心高氣傲,加上身體有病,羞憤難當,背上疽瘡迸發(fā),不幾天就死了。王安石唯有一子,此時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欲哭無淚,心灰意冷。隨后又多次向趙頊提出辭職。至此,王安石第二次擔任宰相時間才一年半。
趙頊被王安石多次辭職,折騰得心力憔悴,也對王安石心生不滿了,公元1076年十月,趙頊批準了王安石的辭職申請,讓他以使相身份知江寧府。王安石到了南京后,此后再也沒有回朝廷。
佐料:王安石為江西臨川人,在沒有顯貴時,已經(jīng)名動京師。他不喜奢華,日常生活非常節(jié)儉,以致衣服臟了不換,臉孔污垢不洗的程度,世人都說王安石賢良。古人賢明的標準很讓人無語啊!唯有蘇軾父親蘇洵,說王安石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是不通人情的表現(xiàn)。
說王安石不通人情是有道理的,王安石做知制誥時,詞臣(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等)作誥命,允許收潤筆費,王安石卻堅決不收,有一家堅持要送,王安石推辭不了,把潤筆費懸掛在辦事室的大梁上。同事祖無擇見大梁上掛一包銀子,有失體統(tǒng)啊?取下充公了,也算是交給紀委了。就這事,王安石對祖無擇就產(chǎn)生了很大看法,從此厭惡他。
王安石不僅不通人情,而且固執(zhí)、偏執(zhí),自信心爆滿,加上口才好,文學(xué)功底深厚,辯論時出口成章,無人可敵,有時在皇帝面前也口若懸河,甚至到了指責趙頊的地步。
變法之中,針對天災(zāi)人禍,他強硬地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號,這個“三不”主義,可以說是變法的基礎(chǔ)理論。
王安石罷相后,一直住江寧(南京)。公元1086年薨逝,享年六十六歲。追贈太傅,謚號“文”,公元1104年,配享孔子廟,位列顏回、孟子之后,并追封為舒王。這個待遇真的很高。可惜的是,高宗時期,宗廟配享和王爵被削除了。
否則,我們后世稱他為“王舒王”,是不是有些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