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元宵節,都是在外婆家過的,是熱鬧喜慶的。
我外婆家所在的灘頭大隊,有街上、中房、鴻門樓、上房、程家坊五個自然村。這里的人們共同供奉一個祠堂,名叫“盧氏宗祠”,祠堂里供著三尊菩薩。
每年元宵節,隊上都有一場熱鬧:迎菩薩,便是將祠堂里的菩薩神像請出來,走街串巷,保佑來年一帆風順。
為了這項盛事,在元宵節的前幾天,每個村的話事人便會聚在祠堂,共同商議整個計劃,包括擬定誰來吹拉彈唱、誰來敲鑼打鼓、誰來抬菩薩、誰來舉牌匾、誰來收禮金等等。
除了這些大事項,每個村的話事人還會領到一定數量的彩旗,假如哪個小孩想在元宵節這天撐旗,家里的大人便要去和本村的話事人反映,話事人便會給這個小孩發上一面彩旗。
所謂撐旗,便是把彩旗套在一根竹子的一頭,在元宵節這天,菩薩走到哪,便要撐著旗子跟在后面。因為新鮮又是好兆頭,很多人家搶著去。我記得我小時候,每年都想去撐旗,但我不是本隊的人,是沒有資格去的,所以只能在我的小伙伴玩累了的時候,接替下過過手癮。
請菩薩出迎,大約是很早的。
爆竹聲中,鑼鼓喧天,兩個大約十三四歲的男孩分開兩邊,共同舉著紅色大橫幅走在最前面。后邊接著便是舉牌匾的,一般是十六七歲的少年。后面跟著的是舉大傘的。再后面便是三尊菩薩,四個人抬一尊,前后各兩人,旁邊跟著替補的,以備換班歇息。吹拉彈唱的、敲鑼打鼓的便緊緊跟在菩薩旁邊。那些撐著彩旗的小孩走不過五分鐘,便東一隊,西一堆,散了開去。
龐大的隊伍會按照街上、中房、鴻門樓、上房、程家坊的順序,路過每一家每一戶。愿意請菩薩落座的人家,便會早早地在家門口擺上三對貼上了紅紙的板凳,板凳下通常會放一個臉盆和一把火鉗。家里面也會裝上一盤供物,并點上香火和準備好爆竹,菩薩在家門口落座的還要準備紅包,以示誠意。
待一切準備妥當,人們便不時在家門口等待或去村口張望,互相打趣道:到哪了到哪了?
當菩薩到了鄰里人家,收禮金和發餅的人便提前到了,他們會拿走供盤里的禮金并發放一定數量的餅來回敬。只消這一眨眼的功夫,菩薩便到了。
待菩薩走近,大人便將備好的爆竹點燃,噼里啪啦聲中,抬菩薩的大漢便將菩薩輕放在準備好的板凳上。待菩薩坐定,大人拉著小孩便拜,祈求平安多福。待這家爆竹快要響盡,幾個壯漢便又將菩薩抬去另一家,此時另一家的爆竹便響了起來,如此綿綿不絕。便在這時,這家人便將菩薩坐過的板凳放倒,意味著福到了。
迎到上房村時,便到了中午,抬菩薩的、敲鑼打鼓的這些大人便在定好的地方吃上幾碗熱面,稍作歇息,其他小孩子便回家吃飯。待約定的時間一到,便又繼續前行,大約要到五點鐘才能走完五個村,最后回到祠堂。
這個時候的祠堂是熱鬧的,每個參與的人都按功領賞,抬菩薩的、敲鑼打鼓的等干大事的人領到的東西自然多一些,有餅、煙或者其他生活用品。撐旗的小孩子則要靠彩旗去換餅,通常是一面旗換八個餅。
當喧囂散去,夜色已上墻頭,再往后,便只依稀地傳來飯桌上的歡聲笑語。
而明日,又各自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