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顧東橋認為,先生所說致知的工夫,只在誠意,而未另外有格物。先生則說,要想孝順父母,首先內心的意要有,就是之前先生提到的,孝順格物也不能從父母身上求,而只能回歸到自己的本心,是自己有孝心,有這個意,然后才能去踐行孝的行為,而踐行實施的過程,才可看出“誠意”,意誠了,行的過程才能具體細致,所以才有了順應季節寒暑,冬溫夏凊奉養父母。這才是格物。但前提還是必先誠其意,這是根本。
“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節目時變,圣人夫豈不知,但不專以此為學”
先生認為良知良能,平凡的人與圣人一樣都具備,但是圣人能意識到并保持下去, 但是凡人卻意識不到,這正是凡圣的區別。凡人做事,喜歡在細目上下功夫,而圣人在心上下功夫,求良知尋天理,而凡人本末倒置,在做事的細節上花時間 ,也就一直忙忙碌碌,而后碌碌無為,正是舍本逐末了。若是在源頭上下功夫,良知尋得,做事自然合乎天理,而不會在細末的先擇上耽誤太多時間,一旦致知后,這個心理一定要落在行動上,不行動的人不能認為是致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而舜的不告而娶,武的不葬而興師,他們正是追隨自己心中的良知,這才是做到了知行合一啊。
以前看過一個比喻,認為你的天性就如何一塊石頭,天性是一件藝術品,每塊石頭里都有一件藝術品,而圣人如同精藝的雕刻師,他知道怎樣讓藝術品顯現給世人看,看凡人卻只在哀嘆這僅僅是石頭,看不到內在的深刻的東西。因為看不到這天性,源上處于無明的狀態,也不知主次,所以做事會在細末上下功夫,看似忙碌,實則散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