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目標管理
1954年,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提出了一個劃時代的概念——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簡稱為MBO)。
他說,“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也就是說,你先想清楚沒有,你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才是“績效管理”,怎么通過KPI,把目標翻譯成指標,或者OKR,把目標翻譯成小目標,去實現它。
你可以把“目標管理”,看成是“績效管理”的一部分,也可以認為目標管理,先于績效管理。如果說,我們需要一把同心鎖,把員工和企業牢牢鎖在一起,目標管理,是確保我們鎖對了目標,績效管理,就是確保我們鎖死了目標。
案例
18世紀末期,英國政府決定把罪犯發配到澳洲去,于是實行以上船的犯人數支付費用的方式,雇傭私人船主運送犯人。
很快,政府發現:犯人的死亡率達12%,最嚴重的高達37%。政府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派監督、派醫生、規定犯人生活標準,對船主進行教育,都無法解決死亡率的問題。
最后,英國政府決定,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數為準,計算報酬。問題立刻迎刃而解。英國政府不是沒有鎖死目標,而是沒有鎖對目標。
運用:學會先鎖對目標
當天外伺郎哀嘆因為萬惡的績效管理,索尼砍掉了不創造短期收益的“機器人實驗室”的同時,在同樣嚴厲的績效管理之下,華為成立了專門研究黑科技的“2012實驗室”,并誕生了一開始無用,但后來幫助華為在智能手機領域獲得巨大競爭優勢的麒麟芯片。
同樣屬于科技行業的華為說:這個世界沒有不懂績效管理的成功者。華為不但用績效管理鎖死了目標,還用目標管理鎖對了目標。
在績效文化的發源地美國,微軟在全球擁有每天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四大研究院,谷歌給員工20%的自由時間,而貝爾實驗室更是幾十年前就享譽全球。這些都是天外伺郎說的“短期內難見效益的工作”,但卻在績效管理下,生根發芽。
所以,作為管理者,在用“績效管理”鎖死目標之前,第一重要的事情是,想想自己鎖對了目標沒有。你的目標是短期的業績指標,還是長期的盈利能力。換句話說,你到底想要錢,還是用錢換未來能賺錢。
毀掉索尼的,可能不是績效管理,而是把員工鎖死在錯誤目標上的管理層。
小結:認識目標管理
所謂目標管理,就是把企業的使命和任務,轉化為經營目標,然后再用KPI、OKR等績效管理工具,分解、執行、考核。
企業與員工之間需要一把同心鎖,目標管理,就是鎖對目標;績效管理,就是鎖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