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京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的一句話。
這句話被用來敘述當時的世界,也有人用這句話形容當下的世界,其實用它來描繪未來的世界也未嘗不可。
今天介紹一本書,美國人寫的,很牛的一本書。好書其實并不多,這本書是我今年看到為數不多的好書之一。書名一會兒再說。
這本書不僅解讀了當下的世界,也深入談到了未來社會將會如何演變。這本書的信息量非常大,所以這里我只談談書中涉及到的幾個重要的點。
一,? 計算機和數字化科技帶來的紅利
二,? 互聯網時代的馬太效應及數字化科技帶來的副作用
三, 如何應對已經到來的二次機器革命帶來的巨大挑戰
現在說書名,這本書的名字是《第二次機器革命》,副標題是“數字化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經濟與社會”
什么是第二次機器革命?
就是計算機,數字化和互聯網。區別與第一次機器革命,即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
如果說第一次機器革命,即蒸汽機工業革命是人類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上升通道,那么二次機器革命則是讓人類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加速度的上升空間。
我們有沒有感受到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在加快,而且是越來越快呢?
很有趣的一點是,人們往往低估了科技發展的速度,也低估了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也常常過于保守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關于無人駕駛汽車的案例。
早在2004年,美國最有思想最有前瞻性的學者指出計算機在很長的時間內都無法做到一些事情,比如駕駛汽車這樣的事。然而短短5年之后,谷歌的智能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就把這樣的所謂的權威預言徹底粉碎了。
那么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呢?
作者在書中詳細解釋了指數級增長的現象,在一段時間穩定緩慢的積累后,爆發式地增長。以前我們學哲學知道有個規律是量變到質變,產生飛躍。作者用數據和案例在這本書中才真正解答了什么是量變到質變。
計算機和數字化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紅利,什么紅利呢?
其實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的,比如海量知識與信息的唾手可得,音樂,電影等文化等資源極大的豐富,再比如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不斷地更新迭代,價格十分低廉,再比如。。。。。。
然而,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數字化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帶來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副作用和巨大的挑戰。
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智能機器的發展將取代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失業將成為永久性的常態。另一個問題是社會財富分配隨著科技的進步而逐漸分化與不平等。
這兩個問題是這本書詳細分析和談論的要點。
先說說智能機器對現在社會和未來的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
智能機器已經開始大量沖擊人類的現有工作了。大量的事實已經發生在我們的眼前了,比如像富士康這樣的制造業工廠已經逐步開始啟用機器人代替工人了。現在已經出現了掃地機,擦玻璃機,炒菜機等更多的各種可以代替人工的智能機器。
那么什么樣的工作容易被機器人所替代呢?搞清楚這點很重要。以后年輕人選擇專業時就需要考慮進去,以便做出適當的選擇。
1? ? 容易被機器代替的工作有哪些呢?
比如會計,律師,數據處理員,銀行柜員等。
2? 不容易被機器代替的工作是什么?
比如廚師,藝術家,醫生,健康護理人員等擁有專門手藝或技能的職業,就相當長的時間內就不太容易被機器人所取代。
可以看得出,凡是可以數據化和標準化的職業就很容易被機器人所替代,凡是手藝類的技能則很難被標準化和數字化,這樣的職業就不容易被機器替代。
數字化高科技的不斷進步,搶走的不僅僅是人們的飯碗,它帶來的副作用還有財富的和利益的大分化。換句話說,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因素導致了財富和利益的重新組合和分配。
是什么樣的重組和分配呢?
1? ? 馬太效應,贏者通吃
就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資源財富向少部分人流動,而大部分人利益沒有增加甚至受到損害削弱。
2? ? 財富收入的冥率分布模式
即財富的分配不是呈現出均勻分布的狀態,而是呈現出二八法則的狀態,換句話講就是少數人占有多數資源與財富。
在某些行業,比如娛樂行業和暢銷書出版行業之中,超級明星或行業的前三名將會囊括市場的絕大部分的份額,而十幾名開外的人基本上就沒有任何機會了。其實在中國的很多行業,比如家電行業和手機行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廣泛存在這種現象了,比如手機就是那幾個品牌,掰著手指都能算出來的。蘋果,三星,華為,小米,魅族等4至5個品牌就覆蓋了90%以上的市場。其他手機品牌即使技術功能差不多也沒有什么機會了。
這只是行業的現象,如果涉及到個人,這種現象也將會越來越明顯。這是一種趨勢,不論是組織還是個人,都是一種方向性的走勢。這就又涉及到了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的問題,學校教育的速度遠遠落后與二次機器社會進化的速度,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如何培養出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是每個家庭都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這個問題也比較復雜,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做深入探討了。
總而言之,戰略性的未雨綢繆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解決的方案,至于這些方案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要到實踐中去檢驗。作者主要講的是美國社會的問題,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也完全可以拿來借鑒。
在這里說句題外話,我個人的體會是我們生活中很多的東西都是美國的翻版,換句話講,美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我們是亦步亦趨的。手機,大賣場,甚至生活方式,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學美國的。 許多商業機會是來自于美國,來自硅谷的。未來時代,英語只會越來越重要,這和考試無關。不要僅為了考試而學英語,學好英語是為了未來。
言歸正傳,接著說馬太效應和財富收入的分化模式。這種現象,絕不僅僅是數字化技術帶來的,還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政治,制度和人為的因素,但是這些因素顯然不是作者這本書探討的范疇。作者只是單把數字化技術考慮了進來。然而不論怎么說,這本書已經相當棒了。它帶給我們全新的視角與思維,足以讓人感到震撼。
為什么是既是最好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呢?
對一部分人來說是最好的,因為他們會獲益,成倍的獲益;而對于另一部分人來說則相反,因為他們利益會受到減損,成倍地受損。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會改變社會結構,它不再會是橄欖型的,可能也不再會是金字塔型的了,更大的可能是圖釘型的社會結構,也就是美國人說的“長尾”或日本人說的“M型”社會。
未來,既讓人感到激動人心,同時也是又令人望而生畏,雖然未來具體什么樣是不確定的,但趨勢是可以確定的。古語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未雨綢繆也就是了。既不必期待,也沒必要過于憂慮,未來,其實就在不遠處,它正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
在它到來之前,你還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