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順視點]:負效、低效、有效、高效,你的課堂評價修煉到了哪個層級?
一、負效效果
評價是為了挑毛病,諷刺、挖苦學生,甚至給學生難堪,讓學生很沒面子或傷自尊;昧著良心夸學生;表揚中帶著批評,讓學生很不舒服等。比如"你連這個最簡單的問題也不會,我看你智商有問題?"又比如:“昨天文藝會演你又蹦又跳,今天數學課你焉了吧?"還比如:某個小學生做5+4=?學生寫成了“8門,教師竟然說,祝賀他離正確答案還有一步之遙?(快算對了)。再看這個例子:我們班XXX同學從來啥也不會,這節課竟然回答對了一個簡單問題……。
二、低效效果
給孩子模糊評價,讓孩子不知好在什么地方?不是評價孩子的努力程度,而是評價聰明智商;廉價掌聲讓孩子患上贊美疲勞癥,恩賜表揚(許多子都會,叫誰回答,夸誰);比如:這個孩子讀的太好啦(好在什么地方學生不知道),又比如一節課競十余次“棒、棒,你真棒!”,還比如:你太聰明啦,不用動腦你就說出正確答案啦!智商太高了!(智商是爸媽遺傳);還有:多個學生舉手,只表揚回答這個學生(舉手沒讓回答學生心想,你沒叫我,叫我我也會,甚至比它回答還好)等等。
當然惡性過度評比是學生產生功利性行為也屬此列。讓我們先看看崔慶林老師對高效課堂上常見的3種評價形式很有見地分析:一種是傳統的結果性評價(打分或對錯),一種是以學生表現為依據的小組量化評價(捆綁式評價),另一種就是伴隨教學過程的教師口語評價。這3種評價各有優勢,但也問題明顯:結果性評價是“事后諸葛亮”,小組量化評價經常“擾亂課堂對話”,教師口語評價又“過分隨意”,難以做到“嚴謹、準確、科學”。更重要的是,這些評價嚴格意義上都是外在的,學生個體往往被排除在評價之外,很難指導學生自我反饋、改善學習。“如果一種評價,總是很關注獲獎、貼星、排名,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想方設法得到最好的評價,而不是思考如何學得更好。或者,他們也可能得過且過,逃避困難的學習任務。更糟的是,他們干脆就放棄學習以逃避這種評價帶來的傷害”。
三、有效效果
表揚學生也有學問,網上有專家總結了如下的家長表揚孩子公式:表揚=陳述事實+確認事實的可貴性+表達感受+表達期望+身體接觸。現摘錄改編如下:
表揚是讓孩子繼續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須做對動作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一個完整的表揚,必須按程序做對每一步:
(1)陳述事實。
即孩子做對了什么事情,教師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對了,什么行為被肯定和欣賞。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為什么被表揚,他下次可以繼續做下去。
(2)確認事實的可貴性。
即讓孩子知道教師為什么要表揚他,讓他知道被表揚的真實理由,知道自己行為的真實尺度,從而對自己行為有一個正確的評估,產生自豪感。
(3)表達感受。
教師一定要表達為孩子高興的感情。這種為孩子取得成績而替孩子高興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動力,使孩子會繼續把事情做下去。
這里的關鍵是教師為孩子高興(即教師說“我真的為你高興!”),而不是教師自己高興(即教師說“我真高興!”)。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教師為孩子高興,表明良好的行為和成績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教師只是替孩子高興,教師是旁觀者而不是當事人。而教師自己高興,傳達了一個信息:孩子取得好成績,教師就高興,那么如果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績,教師就不高興。教師無形之中把自己牽扯進去了,教師成了孩子學習的當事人,孩子的學習是為了教師,這就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4)表達期望。
即教師表達完為孩子取得好成績而高興的感受之后,還要表達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訴孩子,只要他繼續努力,他會做得更好。
這里的關鍵是教師要表達宏觀的期望,就是說教師應該籠統地說:“我相信你以后會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體要求。要知道,一旦教師提出具體的要求,孩子就認為教師對自己目前的成績還是不滿意,由此產生沒有達到教師的要求的壓力感,這就使得表揚的作用大打折扣。我們在這里一定要記住,孩子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絕對不能讓孩子感到他是為教師學習或為家長做事。教師只是為孩子高興,他學習不好,家長也沒有什么,這樣孩子才能夠輕裝上陣。
表達期望,實質是暗含著告訴孩子,學習無止境,他還得繼續努力,同時也表達了教師對孩子學習潛力的信任。
(5)身體接觸。
在表揚孩子的場合,教師如果能夠擁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撫摩孩子的頭發,那效果會倍增。
四、高效效果
從終結性評價走向目標導向性評價。目標導向性評價是與學習同時發生的評價,將評價融合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評價不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的載體。這種評價實現了“學習力”的可視化,起到了“以評價引領學習”的效果; 這種評價具有“導向性”作用,暗含問題解決要求,可引領各層次學生提高問題解決質量,起到了“以評價引領學習”的效果。同樣下面這種關注學生心理的改進評價也屬高能級評價。比如誰來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變換成:孩子,讓我們一起思考、討論好嗎?你也要認真積極思考,我們很想看到你能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誰能為他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為他提供方法和幫助。又比如他說的對不對呢?誰能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變換成:看來你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考還不是很成熟,沒關系,我建議你的同學給你做個提醒,怎么樣?你現在聽明白了嗎?那么你愿不愿意在給大家說一遍。
綜上所述,當前課堂評價要關注:
讓"評"產生價。許多課堂評價無效或低效的原因是評價只有評,沒有價。這樣學生對評價就淡漠了、麻木了、無所謂了,評價就矢去意義。
初期重視評價,中期變換評價,后期淡化評價。課堂上思維含量不夠,才需要外部評價,故盡量用學科自身魅力征服學生。
關注評價過程意義(得分理由),不要演變為結果一一打分。
評價要先陳述自己感受,再列出事實表揚,最后委婉提出建議。
課堂評價背后折射的是一個教師信奉的教育哲學,課堂評價是門藝術,課堂評價也需要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