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第38屆大會通過決議,將“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也名列其中——
?
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位于未央宮前殿東側,曾經繁忙的鄧六路旁邊,如今已成為一條林蔭道。在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成功申遺之后,這里兼具漢長安城遺址綜合服務管理中心的職能,只是由于游客稀少等原因,這里一直沒有正式對外開放,還處于“預約參觀”的狀態。
?
2018年3月25日,應“蛋蛋哥哥”的邀請,在工作人員的陪伴之下,我第一次走進這座不大的小院子。跟隨小朋友和家長們,一起參觀了這里的《大漢中樞 絲路起點:未央宮的前世今生》基本陳列,通過漢長安城出土的大量文物,領略“絲綢之路”起點的文化魅力。
?
1、帝國都城:漢長安城及遺址
漢長安城是在秦咸陽渭河南岸多座宮殿基礎上改建而成的城市,先后有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文帝)等朝代相繼在這里建都,擁有八百多年的輝煌歷史。
?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采納婁敬的意見,遷都于關中,設置長安縣,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修建長樂宮。隨后,令蕭何負責修筑未央宮,以及武庫和太倉;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劉盈剛剛即位,便開始著手營建長安城的城墻。公元前190年,城墻全部完工,漢長安城的基本格局形成。
?
漢武帝統治時期,長安城迎來大規模發展,陸續修建起上林苑、昆明池、建章宮、明光宮和桂宮等;西漢末年,王莽在長安城南郊修建起明堂、辟雍、宗廟等禮制建筑,形成完整的禮制建筑群。漢長安城的建設達到頂峰!?
剛一走進展廳,立馬可以看到大量漢長安城出土的文物,它們大多出土于城內的宮殿遺址,包括瓦當、方磚、夯頭、墻皮、夯土塊等。雖然這些文物的外觀并不精美,但是卻見證了這里輝煌的歷史,向大家真實地講述這個城市怎么一步一步地走來。
?
其中,也有一些比較珍貴的文物,比如上林苑遺址出土的泰山宮銅鼎、建章宮遺址出土的十二字瓦脊、南郊禮制建筑出土的四神瓦當等。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它們能夠完整地保持至今,實屬不易!
?
經過考古勘探,漢長安城遺址近方形,城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東城墻比較平直,西、南、北三面城墻多曲折,頗似夜空中的南斗和北斗星,所以漢長安城又被稱為“斗城”。全城共發現十二座城門,每面城墻各開三座城門,每座城門都有各自名稱。展廳內擺放著西面城墻正中的直城門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大火燒過的夯土和戰爭使用的礌石。
?
除了宮殿之外,漢長安城內還分布著眾多的手工業遺址,它們基本集中在城內西北的西市和東市周圍,包括制陶遺址、冶鑄遺址和鑄幣遺址等。在展廳中可以看到這里燒造的陶俑和陶馬,以及鑄造錢幣使用的陶范。
?
2、大哉偉哉:漢長安城未央宮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在秦代章臺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于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所以又被稱為“西宮”。這里不僅是西漢200余年間的政令中心,也是西漢以后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
?
未央宮內有四十余座主要建筑物,包括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臺、天祿閣、石渠閣等。如今,依然可以看到前殿、椒房殿、天祿閣、石渠閣、中央官署和少府等重要的遺址。?
其中,前殿是未央宮的核心建筑,居于未央宮的正中,其他建筑圍繞四周。前殿北側是椒房殿,乃皇后居住的地方;再往北可以看到天祿閣和石渠閣,它們分別是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在前殿遺址的西南側,乃皇宮池苑區,建有滄池和漸臺等;在前殿遺址西北側,復原有考古發掘過的中央官署和少府遺址。
?
3、鑿空西域:未央宮對絲路開創的決定性作用
作為漢朝的都城,這里是國家的象征,也是當時歷史的縮影。正是在漢長安城的未央宮之中,漢武帝曾派遣張騫,先后兩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到軍事目的,但是打通了連接歐亞的陸上通道。因此,史學家將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稱為“鑿空”,漢武帝以“博望侯”的稱號,表彰張騫開通“絲綢之路”的偉大功績。
?
4、東方起點:未央宮對絲路開創時期的突出貢獻
我們在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可以看到絲綢之路發展初期,西漢帝國都城的城市文化特征和文明發展水平。這里見證了西漢帝國對絲路開創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兼具了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所以不愧是絲綢之路最早的東方起點。
?
5、保護傳承:基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各方努力
在展廳的結尾處,通過大量的文字和圖片,回顧了漢長安城和未央宮遺址的保護歷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考古工作者對漢長安城遺址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發掘和研究。同時,各級政府頒布了很多保護漢長安城遺址的法律法規,建立起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不少大遺址保護的新模式。
?
離開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之前,我們一起欣賞了院子中間安放的大型石虎。它出土于漢長安城南郊的白家村口,外觀非常像秦代的虎符,基本保留了巨石的原狀,符合漢代石雕的基本風格,乃這里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