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凄凄的西漢王朝未央宮

? ? ? ? 漢朝,雖然留給西安的痕跡并沒有唐朝那么深刻,但漢朝對整個中國來說,產生的影響卻似乎要比唐朝更加深遠,如今的漢人、漢語、漢字、漢文化等等代表中華文明的概念,想必都要歸功于大漢王朝,確切地說,是西漢王朝的豐功偉績。在我看來,大漢,成就了長安(這個后面再說),成就了大唐。因為一條絲綢之路,開啟了中國與西方交流的大門,于是遙相輝映的西方世界知道了中國,于是有了那句“東長安,西羅馬”,也于是有了后面的萬國來朝。而未央宮,因為自劉邦時期建造以后,西漢王朝的皇帝都在此執政居住,而且,雖也經歷過戰爭破壞,但卻得到歷代的多次修復、使用,所以未央宮成了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也不像大明宮那樣成了難民的聚集地,雖歷經一千多年,廢墟至今仍可辨識,很不容易。


估計是從唐朝末期淪為廢墟后,未央宮便被人們淡忘,就算到了提倡保護遺址保護歷史的現代,相對其它宮殿遺址,也是很不顯眼。遺址位于西安未央區一個很偏僻的地方(想必區名也是因它而起。未央,寓意沒有殃禍、沒有災難,跟長安異曲同工,看得出漢朝皇帝都追求安福),其實我也不熟悉西安,只是那附近幾乎沒有商業味道,出來的時候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沒有,也沒有公車亭,周圍都是大貨車呼嘯而過,打了幾個滴滴,沒司機愿意來,所以覺得應是比較偏僻。這是大門口,有幾個工人在施工,猜測是建某個門,他們也不懂,只說這里要建公園,我問像大明宮那樣的嗎,答是。想是政府搞完大明宮的又一個新工程,工程剛剛開始,我們來的時候,基本還是一片廢墟,但我覺得廢墟更有原始的味道,對我們這些游客來說,廢墟比一個現代化的公園來得更有感覺。


從大門往里看,寬闊的沙石大路,是曾經的宮外道路(西安門外大街),就是這里還沒進宮,可能就是電視上看的,面對面站著兩排士兵的地方,好吧我自己想的


走過那西安門外大街,未央宮遺址到了,這后面是一片相當廣闊的廢墟


廢墟上難得還有幾塊介紹牌,圖上粗紅線圈起的是漢朝時的長安城,未央宮便是其中的某個小部分,右側密密麻麻那些是現在的西安,可以看出,長安是慢慢往東,就是往圖的右邊擴建起來的,如今看來雖只有一小角,但兩千多年前,城市估計也是集中在中原大地,圖中隱約可以看到大明宮也算占著很大一個空間


漢長安城城門到了,不說沒人知道,這是西安門遺址。上圖那個粗紅線四個方向,有四面城墻,每面城墻上有三個城門,這是南向城墻靠西的一個門,據說城門深20米,簡直就是一小隧道,但從所剩的遺址看,已經沒有那么深長了。右側灰色金屬護欄是個玻璃罩,底下是挖掘出來的原來的樣子,玻璃反光,拍不了照片


這片荒草地真不是哪個鄉村山旮旯,而是曾經高聳的宮墻(南宮門)下,遙想曾經西漢王朝的鑾駕無數次經過這里,將軍士兵宮女,站崗的、隨行的,如今卻只有荒草連天,蹤跡難覓


?圖片有點小,上面的南宮門遺址,就是地圖上右下角邊沿的那個小缺口,接著我要走去前殿遺址,就是最大面積的那塊陰影


未央宮遺址公園修建中。前往前殿的路上,有很多正在割草的工人


這條路走完,左拐,再走這么長,再右拐,再走這么長,就是前殿,皇帝可真折騰。去往前殿遺址的漫漫路上,偶爾會有輛摩托車或蹦蹦車顛啊顛開過去,一個放風箏的老伯告訴我們,往里一直進去是有村莊的


沿路有很多蒲公英,雜草叢中并不起眼,俯身細看,都特別漂亮


附近村莊的人開的蹦蹦車,充電的,正常只能坐兩人,最多擠進四人,沒什么力,開得賊慢


終于,拐上了臺階,后面還有臺階。未央宮前殿,即大朝正殿,皇帝上朝干國家大事的地方,據說是建在龍首山的丘陵上,“山即基闕,不假筑。”,也是比較有特色的宮殿


終于到了。當時的前殿,配有4個大型庭院,想必是鳥語花香、假山流水,皇帝進出大殿,一路風景怡人,疲勞漸消。這是3號庭院的遺址,雖然花紅柳綠只能靠自己想象,但從面積來看,單是一個庭院規模,已是百姓可望不可求的了,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前殿地勢最高的一個地方,高出地面20米,百官俯首,皇帝上座,高高在上



兩塊礎石遺址,上面的柱子不知在哪個朝代已經腐朽,石頭耐住寂寞,風雨中堅守崗位兩千余年,見證未央宮的恢宏和不可逃脫的敗落命運


爬上去,高臺上的景色,舉目是望不穿的綠,大自然的力量,絕不遜當年氣勢磅礴的皇宮,蒼茫的天空下,人類那么渺小,再輝煌的歷史,不過片刻的零星點綴,唯有這樣的綠,經得起歲月銷蝕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