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致分為以內容為導向的紀實類(Ducumentary)和以視覺印象傳達為主的美術類(Artistic)。這兩大類看似都叫攝影,但是完全屬于不同的東西,我一直呼吁國際某機構站出來把這個劃分清楚,因為無論從表現手法還是內容傳達導向上來講,都不應該放在一起去討論研究,所以說每次看到兩類的大師們爭吵的時候,感覺他們都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用這個精神頭出去拍照。
主流的數碼風光攝影基本上屬于視覺/美術類別范疇。這一類的共性一般來講是前期比較依賴好看的光線,但是光線是個雙刃劍,可以讓照片好看,也可以毀掉照片。可以說風光攝影大部分技術其實是圍繞解決光比問題來展開的。今天本文將介紹三個簡單易行的流行方法。
手機的便攜性無疑是單反不能比的,我個人也是手機和單反同時玩,但是我絕不會用單反拍那些手機就能做到的作品。事實上很多手機攝影大師也都曾經使用單反或者也一直并沒有放棄單反。他們選擇手機的主要原因是手機能夠足夠表達好他們的攝影語言。雖然理論上手機能做到的,單反更能做到,但是可能花費的精力更多,既然手機能做到,那么為什么還要用單反?所以手機和單反各有樂趣和優勢,沒必要厚此薄彼。下面兩張照片是我用手機拍的:
這兩張照片,手機可以給我足夠的細節,在我的后期想法執行之后,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本文即將介紹的照片類型,是那種用手機很難達到相同效果的那類作品,而且只要是初級的單反系統,就可以做到足夠好。并且本文在最后將介紹一種簡單易懂的后期方法。
風光攝影和其他類別類似,水平與人數的關系呈金字塔狀,少數人處在金字塔頂。完全不在塔上的人數眾多,但是他們并不知道的是,爬上這個塔到半山腰所花費的力氣其實比你想象的輕松的多。大多數人認為風光攝影的主要瓶頸,第一是地點,其次是設備(金錢),精力(時間),最后才是技術。這個說法基本上差不多,但是這并不是你在面對好景的時候用單反拍的不如手機的理由。
先說說器材。其實我從開始玩攝影初期一直到現在,在風光上的投入遠遠比人像少的多,我的風光常使用的機身,鏡頭,三腳架以及濾鏡加在一起還不如我的一個人像鏡頭貴,甚至還不如主流的蘋果手機貴。
再說技術,技術包括前期和后期,前期遵循一些約定俗成的方法,大多數情況下必須使用三腳架和某種濾鏡,以及快門線。
而后期的重要性,風光甚于人像。這就是說,假如你有非常好的器材來拍人像,遇到了非常適合人像的光線條件,你能能拍出非常漂亮的照片而完全不需要后期。
而風光在這上面完全是另一個情況,看著再漂亮的光線和景色,你直接舉起相機就去拍,并且不后期,好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碰巧好看,那么我敢打賭你換成手機拍一樣好看。所以說風光不后期,還原美景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在數碼單反的CCD年代,直出風景還是很好看的,但是CMOS時代的單反,為了保證動態范圍和高感,也就是更好的后期特征,基本上犧牲了直出色彩。所以說現在的單反就是為后期而生的。
我們的目標是讓手中的單反拍的比手機拍的好看,這并不需要太好的器材或者非常高深的技術,只不過你需要轉變思維,然后并理解一些基本概念。這些基本概念包括:
1)長曝光:使用三腳架及濾鏡的原理及原因
2)超焦距:風光攝影如何對焦
3)動態范圍:怎樣解決光比問題
本篇文章假定你對曝光和對焦(包括景深知識)的概念有個初步的了解,如果這方面知識一點兒也沒有,請約度娘。
那么為什么很多時候手機拍出來比單反好看?
原因一:不正確的前期和后期。單反能捕捉到比手機更豐富的細節。但是單反攝影遵循一套較為嚴格的前期和后期流程,不遵循這些操作,是不能夠讓單反照片的強大細節暴露出來。
原因二:手機的軟件比單反的軟件智能。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情,不管是手機,普通數碼還是單反數碼,”直出"片都不是真正的直出,都是機內軟件自動后期的結果!手機的硬件、操作系統還有應用軟件算法的復雜度,是普通數碼或者單反相機內遠遠不及的,前者是嵌入式微型計算機系統,后者僅僅是固件級的單片機系統,手機自帶的拍攝功能,本身就是app的運行結果,你咔嚓一下拍出來的已經不是原片了,不用說還有各種各樣的花樣的第三方拍照app,所以說它自動做的菜的能力比單反花哨,細節缺失的毛病被豐富的色彩所掩蓋。
反觀單反,機內軟件幾乎不做太多自動后期,是為了保證更多的細節被保留,若這些豐富的細節在前期拍攝被正確捕捉(raw),加上使用比手機更強的電腦計算機軟件來進行后期……DUANG,大片!如果上面的話看著暈,那么請看簡短版本:手機靠更強的自動后期功能掩蓋光學能力不足,單反靠強大的光學能力保證更多的細節能夠被電腦更強大的軟件發掘出來。
下面我盡量通俗的解釋一下單反相對手機的優勢具體有哪些:
1)在現在大部分細節豐富自然風光或者高階人文、建筑、旅游,野生動物等題材,手機很難達到單反的畫質效果,嚴肅的風光攝影師甚至覺得全畫幅的細節(我還在滿足于半畫幅的效果)還不夠好,他們使用中畫幅數碼,甚至大畫幅膠片。
2)在捕捉晚霞,日落,星空,極光等等的色彩細節上,或者一些苛刻極端氣候條件下的風光拍攝,手機是幾乎沒可能勝任的。
3)不僅僅在暗光拍攝下的不及單反,即使很好的光線條件下,手機捕捉到看似細膩的畫面僅僅是有幾毫米的cmos感光低所捕捉的細節,完全禁不起太多現代風光的各種復雜并奇葩的數碼后期手段的洗(rou)禮(lin)的。另外我后面要講的后期方法,也不適合手機照片。
4)嚴肅的風光玩家有簽約或是商業產出要求,打印成超大尺寸或是雜志封面,旅游廣告等等,而不是手機朋友圈。這種情況下細節就是金錢。
【風光前期后期解密】
先來說對焦:超焦距方法是風光攝影常用方法,這里不去花大量時間去介紹超焦距是什么,但是會告訴你一個容易照搬的做法:
1)關閉鏡頭的自動對焦,使用手動對焦。
2)如果照片中有中景,比如房子,使用屏幕取景,將目標放大到最大,然后手動擰對焦環直到這個近景清晰;如果沒有近景,對焦到10米到無窮遠之間都可以的(對焦環上面一般有對焦距離標尺)。
3)光圈盡量使用小光圈f/11或更低,如果近景(比如地面)很近,那么光圈使用f/13或更低。
總之這樣對焦的做法是為了保證遠近都在景深范圍內,都清晰。
如何曝光:
第一就是長曝光。很多人不知道鏡子一樣的水面,流動的云如何來的,以為完全是后期PS出來的,其實真的就是拍出來的。相機的快門處于長時間打開狀態,一般是1秒到幾分鐘。拍出海面拉絲的效果,一般是1/10-1/2秒,拍出鏡子或者霧狀的海綿,或者緞子一樣的瀑布,你可能需要10秒甚至更長。這么長的曝光時間,不用三腳架的話片子肯定會糊的沒法看的。而且為了減小震動,一般都是要使用快門線,并且還需要關閉鏡頭防抖功能。
長時間快門如何獲得的呢?曝光知識告訴我們,一般來講即使用很小的光圈,最低的ISO,白天的室外快門也不會超過1/10秒,如果更長的話,就會曝光成一塊白板,這就是為什么使用減光濾鏡。簡單的說,減光濾鏡(或者叫做ND)就是深色墨鏡,放在鏡頭前面可以降低光強,這樣的話為獲得足夠的曝光,快門時間就不得不增加了很多,大家知道快門時間越長,拍出來的東西越模糊,那么我們用三腳架來穩定保證環境不模糊,僅僅是動的部分模糊(水流,云等等),這樣的話,鏡子水和流云就容易拍出來了。
順便說一句,煙花和閃電,你們是不是都以為是抓拍出來的?傻孩子,不用抓的,其實都是長曝光等待出來的,相機放在三腳架上,按下快門線打開快門,等待一段時間,然后松開手,這段時間里,煙花或者閃電的軌跡重疊在一起,就全被一張照片捕捉到了。另外因為是夜間,曝光時間如果不長,亮度也是不夠的,所以拍攝夜景其實更省事,濾鏡都不用的。
再說說曝光的亮度:大部分外景,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解決照片中亮部與暗部的曝光平衡問題,比如天空和地(海)面,天空曝光合適的時候,地面會死黑,地面合適的時候,天空會死白。這就涉及到一個叫做動態范圍的概念,具體我不細說。簡單來講就是相機的同時照顧明暗的能力不如人眼,不能夠兼顧亮部和暗部細節,所以我們需要在前期去解決這個問題。
一般來講三種辦法:
【第一種:單張出片,照顧亮部細節,讓暗部欠曝】
這種一般來講需要手動曝光M模式,固定光圈和ISO之后,通過調節快門速度,來達到理想的曝光值(先估計一張試試,然后調節快門之后多拍幾張,選擇天空細節比較理想的那張進行后期)用A模式也可以,測光采用局部測光,測光點對準天空。對焦采用超焦距法(前面介紹的)進行手動對焦。
一般來講,這一類適合光比反差略小,主要特征在天空,比如本片中的晚霞,保證晚霞的細節,然后下面比較黑,這個靠后期把暗部粗暴提亮的方法來解決。
此外,因為暗部提亮產生過多的噪點,你還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去噪等細化工作,這個片子的水面其實不需要太多細節,30秒曝光下,應該很平滑,所以我們可以用局部畫筆粗暴的降低清晰度和噪點,適當的情況可以多次使用。
這樣的結果就保證了海面更平整。
我必須強調說的一點,非常重要的一點,要拍攝Raw格式,因為raw有更好的細節,更高的動態范圍,你看著灰不拉幾或者很暗的raw,那是你看著罷了,是假象,因為預覽程序(包括LR和PS的預覽功能)并不理解這些細節,但是都給你留著呢,需要你來挖掘和展示。反之如果是灰不拉幾的jpg,那就完蛋了,它看著灰不拉幾,其實就是灰不垃圾,你想挖掘,輕輕挖一下就殘了。
記住:好看的風光一定要raw,人像直出能好看,風光直出好看很難,所以需要后期,大量的后期,這種情況下raw是不二之選。器材的落后,技術可以彌補。如果技術沒有,器材再好也是浪費的。一個好消息,其實拍風光比拍人像對器材要求低,拍人像更多靠的是對焦和連拍能力,對焦連拍能力的強弱是機身的價格差異的主要來源,而風光的效果更依賴于傳感器畫質。所有全幅的傳感器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便宜的6d還是昂貴的5d3,拍出來是一樣的,風光和景物一般都是手動對焦,對焦點再多也沒用。(其實我可以偷偷的告訴你,6d的畫質比5d3甚至還略好那么一點點)。然而我用尼康,尼康或者索尼的動態范圍整體好于佳能,這方面對拍風光更有優勢,尤其是如果你像我一樣懶,喜歡使用第一種方法的單張出片,那么佳能的暗部細節可能會是一個劣勢(至少從目前的市場主流機器上看)。
【第二種:使用中灰漸變(GND)濾鏡單張出片】
(圖片來自網絡)
GND是全透明鏡片和半透明鏡片集合在一張鏡片上,用半透明的那邊壓暗亮的部分解決光比平衡問題,一般分為軟漸變和硬漸變,軟漸變全透明與半透明黑的過度比較緩和,所以比較適合拍攝高光與暗部間有較多不規則銜接的風光,如城市間攝影,或者一些比較奇怪的山峰,硬漸變中灰濾鏡的全透明與半透明的邊界非常快,所以比較適合拍攝高光與暗部界限分明的風光,如海邊日出,或者一些山岳攝影。
這種方法在前期上就解決了光比問題,但是大部分好看的風光片,都不會是天空地面交割分明的,很多時候都會有一個突兀不平整的中景,比如一個燈塔,那么這種方法會造成個燈塔曝光上下不均勻。
【第三種:多張曝光(包圍),后期合成】
這樣一張照片,其實是在現場拍攝多張照片(包圍),每一張曝光值不同,然后通過后期進行合成的。
包圍是指在同一個場景下拍攝多張照片, 一張正常,然后幾張欠曝的,幾張過曝的,比如下面這三個:
(圖片來自網絡)
中間正常曝光,第一張欠曝,第三張過曝。單反相機都有曝光包圍的設置,參照說明書進行設置,一般來講如果光比非常大,那么就需要更多張過/欠的照片,比如5張,7張甚至9張。
拍攝盡量使用三腳架,否則很難保證多張片子能夠對齊。設置曝光包圍之后,使用快門線按下連拍3/5/7/9張,取決于你的設置。這一組片子就成為了你的合成素材。
這樣進行合成,和造假是有本質區別的,因為所有的細節都來自同一個現場的場景,后期是為了突破相機的先天局限性來還原真實的場景,現實場景的天空地面都是有細節的,符合人的觀感。還是回到為什么要后期的問題,后期除了可以造假,也是還原真實的唯一途徑,因為相機拍不出人眼看到的“真實”。
下面我用視頻講解如何用曝光包圍的方法完成一張照片的后期。
拍攝這張照片的參數:
尼康d7100+圖麗11-16
濾鏡:ND1000
焦距:11mm
曝光:A檔,ISO100,光圈f/13,矩陣測光,快門自動給出。
包圍設置:5張,每兩張之間1EV差別
對焦:手動,對焦距離10米左右(無窮遠也可以的)
由于設置了包圍,按下快門線之后連拍5張之后自動停止,拍出了這5張曝光不一樣的照片。
成片:
有人很詫異,灰灰的照片,如何后期出這樣的顏色的?這就是raw的強大之處,raw不是圖片,預覽并不能完全說明里面的內容。里面的細節只有通過后期才能展現。現場的顏色其實就是這樣的粉紫色。
掌握了本文的技術,其實隨便找個湖邊,海邊,或者瀑布,親自操練一下,你也能拍出養眼的“大片”。什么是大片?美景就是大片,好看就行,管他什么內涵不內涵。攝影不一定都要講情懷和意義,講多了你總會頭疼,誰也不能阻止你就是想純玩的心。就像電玩,俄羅斯方塊好玩,換換俠盜飛車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