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管仲歷來褒貶不一:贊譽方說春秋第一相,“管仲世所謂賢臣”;貶低方稱千古第一小人,比如《論語》有“管仲之器小哉”的話。
“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司馬遷到底是如何看待管家老二呢?
“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奇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史記·列傳第二 管晏》
這段翻譯起來頗費周折。所以,必須結合《史記》中有關記錄來判斷,從齊世家、魯世家、管晏列傳中抽絲剝繭,尋找真相。
返齊之路,管仲箭射小白
公子糾跑到娘舅魯國避禍,管仲、召忽跟隨輔佐;公子小白在莒國躲災,鮑叔牙跟隨輔佐。
那時,他們的長兄諸兒繼位,就是齊襄公。
齊襄公昏庸無道,肆意殺伐,“數(屢次)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殃及)”,所以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跑到“國外”躲避災禍。
齊襄公十二年冬十二月,外出打獵游玩時出了車禍,怨恨負責“提鞋”的茀。回到臨淄之后,齊襄公讓下人鞭打了茀三百下。
怨恨在心的茀勾結連稱、管至父(戍守將領,齊襄公失信二人而生怨恨。)以及公孫無知殺了齊襄公,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君。
公孫無知是齊襄公父親齊僖公同母弟夷仲年的兒子,算起來是堂兄弟。
不久,齊君公孫無知在雍林游玩又被人“襲殺”。齊國進入無主時代,陷入內亂。
時間就是金錢,也是權力。
流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誰早回齊就可以繼任為齊王。
公子小白獲得了齊國大夫高傒、國懿仲消息,悄悄地返回齊國。公子小白年輕時跟高傒交情特好。
魯國在得知公孫無知死后,也發兵護送公子糾回齊,并派管仲帶一對奇兵在齊莒道路上攔截公子小白。
在這次途中攔截中,神射手管仲射了小白一箭,小白隨即躺下裝死。管仲派人快馬加鞭通知魯國的公子糾,而小白則“載溫車(送葬的棺材車)中馳行”。
六天之后,小白飛奔回齊,高傒擁立為齊王,這就是齊桓公。
而公子糾還在路上慢騰騰挪移。齊桓公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派兵阻擊護送公子糾的魯軍,在乾地齊軍打敗魯國護送軍隊。
齊國再傳信給魯,要求殺死公子糾;“幫兇”管仲、召忽囚送到齊,齊桓公要親自處決以報一箭之仇。
放下仇恨,桓公重用管仲
魯國真害怕被齊國圍攻,于是在笙瀆(今山東菏澤)殺了公子糾。召忽自己不甘心受辱,于是選擇了自殺。而“管仲知之,故請往。”
管仲在魯國,魯莊公肯定不會將齊國來信給管仲看。所謂“知之”,說明對鮑叔牙很了解,不會讓自己死掉。所以,管仲直接讓魯國囚送到齊國。
“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史記·世家第二 齊太公》
齊桓公繼位之后,派兵攻打魯國,那時候真心想報一箭之仇,必須殺掉管仲才能快意恩仇。
鮑叔牙卻勸諫齊桓公放下仇恨,重用管仲。
“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史記·世家第二 齊太公》
這段話很好理解,“小白,你要是單純想治理好齊國,有我和高傒輔佐足夠了。但是你要想稱霸諸侯,建一番功業,非重用管仲不可。管仲所在的國家必然會強大,不能失去他。”
“齊告魯生致管仲。”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話,而且給魯國的信中明確要求囚送“活的”管仲。
對于管仲才能,好像不僅鮑叔牙熟知,而且魯國施伯也很了解。“齊欲得管仲,非殺之也,將用之,用之則為魯患。不如殺,以其尸與之。”
施伯勸魯莊公殺掉管仲,給齊國一個“死的”管仲。
可惜,魯莊公害怕齊國,沒有聽從施伯勸告。
“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今山東蒙陰)而脫桎梏,齋祓而見桓公。”——《史記·世家第二 齊太公》
鮑叔牙跟隨齊國軍隊出境,與魯國交接管仲,離開魯國到了蒙陰就給去掉枷鎖刑具,沐浴更衣引薦給齊桓公。
會晤之后,“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隨即放權給管仲,委任處理齊國政事。
齊桓公和鮑叔牙親自迎接管仲,最高禮節,待遇隆重。僅僅是因為鮑叔牙的推薦,齊桓公就能做到如此,不稱霸諸侯才怪呢。看到此處,由衷地佩服齊桓公的這份魄力!
管鮑之交,背離故事主旨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后來,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友誼關系。
管仲與鮑叔牙關系非同一般,年輕時兩人交往,所以彼此互相知根知底。鮑叔牙了解管仲,而且高看一眼。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交往),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口舌之爭)。”——《史記·列傳第二 管晏》
這句話評價管仲用了一個“賢”字,這評價較高。“賢”字在《古代漢語字典》解釋為“有德行有才能”。“欺”應該解釋為“占便宜”,而不是恃強凌弱地欺凌、欺壓。
鮑叔牙跟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管仲家境貧寒,做生意沒本錢,所有投資都是鮑叔牙墊付的。
“分財利多自與”。投資賺了錢,分紅的時候,管仲分給自己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不以為意,“管仲這哪是貪心呢。他家里實在是太窮了,而且還要贍養母親。”
管仲曾幾次幫助鮑叔牙辦事,事情沒辦好讓鮑叔牙陷入更加困頓的境遇。鮑叔牙并不認為管仲太愚笨,而認為時運不濟。
管仲三次做官都被驅逐,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干。鮑叔牙卻說:“管仲并非沒有才干,只是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在戰場上臨陣逃脫,被人們譏笑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為朋友仗義執言:“管仲豈是貪生怕死之輩,他不過家有老母需要奉養!”
公子糾回齊失敗之后,召忽為之殉難,管仲遭囚禁。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沒有廉恥,知道他不會因為小的過失而羞恥,卻以不能揚名天下而慚愧。
上述事例都是管仲自己說的,他還感慨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子也。”“管鮑之交”后來常用于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天下不多(贊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牙能知人也。”——《史記·列傳第二 管晏》
司馬遷這句話可以這么理解:“管鮑之交”,要么是贊揚朋友之間深厚友誼;要么是贊揚鮑叔牙知人之能;但對于管仲的德行和才能贊揚的人卻很少了。
這就是司馬遷的的立場!
管仲相齊,桓公稱霸諸侯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后,實踐證明了鮑叔牙的“知人”。
有了管仲的輔佐,齊國很快發展為當時最富庶的國家,而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史記·列傳第二 管晏》
司馬遷給予管仲如此高的評價,都有真憑實據。
經濟方面“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在齊國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
禮儀教化 管仲認為百姓富足,國庫、糧倉才會富足,百姓富足了才可以進一步對他們進行教化,讓他們知禮儀,服教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施行)度(節度)則六親固”。
軍事行政“連五家之兵”。一種兵民結合的軍事行政制度。平時五家為一軌,設軌長;戰時每家出兵一人,五人為伍,由軌長任伍長。整頓行政管理系統,能夠更好地管理百姓,并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外交政策“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齊桓公惱怒蔡姬改嫁,攻打了蔡國,之后討伐楚國,卻指責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祭祀用品。實際北伐山戎,卻說成是為了重振燕召公之政。齊魯柯地會盟歸還侵魯土地,卻把齊桓公美化為誠信模范。
管仲外交努力下,齊桓公稱霸行被美化為“正義”之舉。
齊桓公三十五年,與諸侯葵丘會盟之后,齊桓公霸主地位得到周王室確認。經過三十五年的努力,齊國躍升為諸侯強國。
“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史記·列傳第二 管晏》
管仲影響深遠,不僅將齊桓公送上了霸主的地位。而且對齊國后世影響深遠,如果歷代齊國君王能夠戒驕戒躁,持續遵循管仲政策,可以繼續走強,甚至“并天下”也未必是秦。
可惜,物極必反。
葵丘會盟之后,齊桓公“益有驕色”。一旦驕傲自大,往往就開啟了下降通道。
管仲病逝之前,齊桓公曾征求國相人選意見,易牙、開方、豎刁這三個人如何?
這三個人都因“非人情”而被管仲否定。易牙烹子獻桓公,開方(衛國公子)放棄尊位事桓公,豎刁自宮親近桓公——這三位不近人情,既不能信任,也不能授權。
“知臣莫如君”,管仲這頂高帽子沒能阻擋齊桓公。管仲死后,齊桓公還是重用了這三個小人,結果齊國內亂而桓公死無葬身之地。
歷史上大多數改革者下場悲慘,商鞅死于車裂,趙武靈王死于內亂……而管仲不僅能夠善終,而且“富擬公室,有三歸、反玷,齊人不以為侈”。
齊國人為何對管仲奢華生活,違反禮制行為并不反感呢?
說明管仲贏得了民心,改革保障了大多數人的利益。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順民心。故卑論而易行。欲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記·列傳第二 管晏》
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司馬遷如何評價管仲還不夠清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