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諸國爭霸。
齊國在今天的山東省北部。
管仲與鮑叔牙從小友善,曾一起經商,后一起從政。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于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被時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史記·管晏列傳》記載:
(管仲)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牙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牙,鮑叔牙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牙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牙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牙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牙謀事而更窮困,鮑叔牙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牙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牙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牙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
正是鮑叔牙的極力舉薦和齊桓公的重用,成就了管仲相齊的美名。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管仲被譽為“法家先驅”、“圣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成就管仲,卻還有另外一人也是功不可沒。可以說,若沒有此人,有可能管仲身死魯國了,也就沒有了相齊的機會了。
此人便是與管仲一起輔佐公子糾的召忽。
召忽,少負才名,胸有大志,喜研軍國治理之術,但不得志。齊襄公時,公子糾慕其才華和謀略,聘為師傅,終日伴讀講史不倦。他與管仲同事公子糾。齊國內亂,召忽與管仲陪同公子糾投奔至魯國,大夫鮑叔牙與 高傒輔佐公子小白投奔至莒國。
小白與糾爭奪君位,小白成功即位,即齊桓公。齊桓公為絕后患,遣書給魯莊公,叫魯國殺公子糾,交出管仲和召忽。魯莊公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并將管仲和召忽擒住,準備將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召忽為了表達對公子糾的忠誠而自殺。死之前對管仲說:“我死了,公子糾可說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著建功立業,使齊國稱霸諸侯,公子糾可說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盡其份了,你好自為之吧。” 管仲抱著“定國家,霸諸侯”的遠大理想,被裝入囚車,隨使臣回國。
《管子·大匡》載:
魯君乃遂束縛管仲與召忽。管仲謂召忽曰:“子懼乎?”召忽曰:“何懼乎?吾不蚤死,將胥有所定也;今既定矣,令子相齊之左,必令忽相齊之右。雖然,殺君而用吾身,是再辱我也。子為生臣,忽為死臣。忽也知得萬乘之政而死,公子糾可謂有死臣矣。子生而霸諸侯,公子糾可謂有生臣矣。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兩立,行不虛至。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乃行,入齊境,自刎而死。管仲遂入。君子聞之曰:“召忽之死也,賢其生也:管仲之生也,賢其死也。”
《勸忍百箴·管仲相齊》:“召忽之死,為守節;管仲不死,為樹功。”
管仲應該感謝召忽,后人也該感謝召忽,若無召忽,齊國歷史恐將改寫矣。
后人為了紀念召忽,將他自殺及所葬之地以召忽命名,此地現有召忽村也曾有召忽鎮。
召忽墓,位于安丘城西南37.5公里、石埠子鎮東召忽村西100米處。該墓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6米,墓前有清雍正五年進士邑人馬長淑所立墓碑一通,上刻“齊召忽墓”四個大字及介紹召忽生平的碑文。1979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凰山峰東魚子溝畔也有召忽墓。據說他死后,從人把尸體運回葬于此處。其墓原來比較高大,墓碑早已斑駁無字。后魚子溝水浸岸,墓坍塌于河中。於陵故城東有一土堆,人稱老人冢,亦叫召忽墓,未審真偽。召忽家鄉安丘亦有墓,是否是衣冠冢,有待考古人員鑒定。少白峰下又有召忽墓,并見諸史志,也是一謎。
召忽鎮名字由召忽墓所得來,位于安丘市南45公里處。全鎮轄28個行政村,面積52平方公里,境內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適宜,礦藏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果品、蔬菜、黑山羊、瘦肉豬、石灰石、沸石、云母石、鐵礦石、礦泉水等。
2000年安丘市召忽鎮并入安丘市石埠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