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做到不論禍福、貴賤、疾病、健康,始終相互信賴、相互扶持就更是難得了。今天說到的這一對,堪稱是中國史上最鐵好基友,今天我們將聊一聊他們基情四射的故事~~
公元前723年,穎上一個落魄的貴族家庭誕生了一名男嬰,他的父母給他取了一個這個時代很普通的名字:管仲,意思就是管老二。這一年是《春秋》記史的起點,春秋諸侯爭霸的序幕已經緩緩拉開。
半生落拓
管仲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貧寒的家境讓他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奔波忙碌。
他年輕時曾經做過生意,合伙人是他的好基友鮑叔牙。兩人合伙的啟動資金全是鮑叔牙掏的,可是分紅的時候每次都是管仲拿得多。別人為鮑叔牙抱不平,鮑叔牙總是不在意。管仲為鮑叔牙謀劃事務,每次也都以失敗告終。管仲還當過幾次小官,做過養馬的圉(yǔ)人,最后也都被辭退了。“貪財”、“愚蠢”、“無能”,成了旁人口中管仲的標簽。
《史記》提到管仲發跡前還打過仗,《左傳》記載的在時間上符合的有三次戰役,綜合各方面來推測,最有可能的應該是公元前699年,管仲24歲時,齊國、宋國、衛國、燕國聯軍和鄭國、紀國、魯國聯軍之間的一場戰役。(春秋時期有兩個燕國,這里的燕國指的是南燕國,不是位居現在北京地區的北燕國)
在周代,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當兵打仗的。周代把人民分為兩類,一類是國人,一類是野人(也叫鄙人)。從字面意思來說,國人就是“城里人”,野人就是“鄉下人”。周王朝將宗親和同盟的貴族分封到各地進行殖民統治,這些貴族帶領自己的族人,建設城邑,以武力壓服當地土著,這些統治者都住在城里,所以稱為“國人”,而當地土著住在鄉下,所以稱為“野人”。因此,當兵打仗既是國人的義務,也是他們的權利。
這次戰役,鄭、紀、魯聯軍一方的總指揮是鄭莊公的次子鄭厲公姬忽,他繼承了他父親能征善戰的優良基因,把齊、宋、衛、燕四國聯軍殺得大敗。對四國聯軍,《春秋》用了“敗績”二字,《春秋》的措辭比較婉轉,《左傳》的解釋是“大崩”,就是“大潰敗”。在這次戰役中,管仲當了逃兵。從此,旁人提到管仲時,口中又多了一個形容詞——“貪生怕死”。
一系列的挫敗,甚至讓管仲對自己都喪失了信心。可就在所有人都看不起他的時候,只有一個人始終相信他支持他,這個人就是他的好基友鮑叔牙。在鮑叔牙眼中,管仲不是貪財,只是家境貧寒需要錢養家;不是貪生怕死,而是怕自己死后老母無人贍養;不是無能,只是沒有得到施展才能的舞臺。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成為了代代相傳的一段佳話,后人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深厚的友誼。
兩邊押寶
公元前698年,也就是戰后第二年,齊國國君齊僖(xī)公祿父去世了,他的兒子齊襄公諸兒繼位。齊國經過僖公三十多年的韜光養晦,國力日漸強盛,成功躋身準一流強國的行列,史稱“齊僖小伯”。齊襄公即位后,一改其父僖公的溫和,采取了強硬的對內對外政策。從他和他父親的謚號也能看出一點端倪,他的謚號“襄”,有秉性強硬的意思,而他父親的謚號是“僖”,意思是小心畏忌。
齊襄公上位后的一系列表現讓很多有識之士頗為擔憂,管仲、鮑叔牙自然也看出了內亂的苗頭,他們知道內亂之后最有可能繼承君位的是齊僖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所以管仲追隨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追隨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或許有人有疑惑:這對好基友為啥不投靠同一個人?這就是他們的智慧了,分別投靠不管誰繼承君位總有一個人能夠成功,再拉失敗方一把就是雙贏;要是把注押在一個人身上,風險太大。
這招歷史上屢見不鮮,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家族分別押寶魏蜀吳,抗戰時期的中國也是,蘇聯社會主義陣營、英美資本主義陣營還有德日法西斯陣營,不管誰贏中國都是戰勝國。
齊國內亂
齊襄公繼位時,齊國的形勢并非一片大好,國內外都有一定的隱憂。
先說說國內,齊僖公在世時非常寵愛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甚至給予公孫無知與當時還是太子的齊襄公相同的待遇。這種過分的寵愛難免會引起公孫無知的覬覦之心,也會讓齊襄公心生顧忌。所以齊襄公即位后,很快就取消了公孫無知的高待遇。對此公孫無知又怨又懼,待遇下降了,原來坐奧迪現在只能開奧拓,怎么能不怨;而懼的是不知道齊襄公什么時候會采取進一步的動作。公孫無知的怨懼讓齊國的統治集團出現了裂痕,這時候的他對齊國來說就是一個定時炸彈。
至于國外,在一百多年前,因為紀國的陷害,齊哀公被周夷王烹殺,從此齊紀兩國成為世仇。再加上紀國位居齊國側后,與齊國同享魚鹽之利,是齊國擴張的主要障礙。強硬的齊襄公一上任便把消滅紀國當成了重中之重。齊國吞并紀國,勢必會改變山東半島均衡的態勢,從而損害魯國的利益,因此魯桓公試圖調停兩國關系。
公元前695年,魯桓公拉上齊襄公和紀國國君舉行三方會談,極力促成齊紀和平。會談后不久,齊國、魯國在邊境奚就爆發了軍事沖突,魯桓公的調停明顯失敗了。吞并紀國對于齊國來說是核心利益,不可能接受魯國的調停。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到齊國進行國事訪問,與齊襄公就齊紀關系進行會晤。雙方沒能談攏,魯桓公也被莽撞的齊襄公殺害了。齊襄公與魯桓公夫人文姜還爆出了花邊新聞。沒有了魯國的反對,齊襄公終于滅掉了紀國。
公元前687年,齊襄公派大夫連稱、管至父率領軍隊到葵丘駐防,并約定明年瓜熟的時候就派別的部隊去換防。第二年瓜熟的時候,齊襄公并沒有派人前去接替他們。連稱、管至父就派人去請求換防,齊襄公沒有答應。兩人于是都怨恨齊襄公。有這樣的機會,公孫無知自然不會放過,他與二人結成了同盟,并約定事成后娶連稱的妹妹為夫人,而連稱的妹妹正是齊襄公的妃子。
這一年的十二月,齊襄公打獵時被野豬弄傷了。公孫無知聯合連稱、管至父等人抓住機會率領部下攻入宮中,殺了齊襄公諸兒,自立為君。好景不長,第二年他就被渠丘大夫雍廩襲擊殺死了。
速度與基情
公元前685年,齊國無主的消息迅速傳到了魯國和莒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立刻采取行動,一場速度的較量開始了,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隊伍馬不停蹄地趕向臨淄。
為了確保公子糾能順利繼位,管仲親自帶兵去堵截公子小白。看到公子小白后,管仲二話沒說直接搭弓拉箭,一箭正中靶心,公子小白口吐鮮血應聲倒地。
沒有了競爭對手,公子糾自然也不著急趕路了。當他們慢吞吞的到達臨淄的時候,公子小白已經在國、高兩家貴族的擁戴下繼位為君了。原來管仲的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帶鉤,吐血倒地就是在演戲。
魯國押錯了寶,自然心有不甘,于是發兵攻打齊國。魯齊兩軍交戰于乾時,魯國大敗。齊國提出兩個條件:一、請魯國處決公子糾;二、引渡管仲等政治犯,由齊國來處罰。并威脅道:如果不同意,齊國將攻打魯國。審時度勢后,魯國妥協了。
對于管仲這個差點殺了自己的家伙,小白恨得咬牙切齒。鮑叔牙當然不愿看到好基友被殺,他向小白力薦管仲:“國君您要是僅僅想把齊國治理好,有高傒和我鮑叔牙兩個人輔佐就足夠了。可如果您想要當霸主,沒有管仲是做不到的。”小白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摒棄前嫌,鄭重其事地舉行儀式,任命管仲為大夫,讓他管理政事。
從此,齊國走向了稱霸天下的康莊大道,而小白也將一步一步成為那個名震天下的春秋霸主齊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