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知道了思維困境是什么,以及如何運用思維導圖這一思維工具來打破困境。
我個人印象比較深的是課程最后的一句話:
我回去有在想一個問題:怎樣才算是“用”好導圖?
很簡單,用導圖去分析和解決你遇到的問題,就算是“用”好它了。
當然,想要“用”好是需要學習的。而且,學過和沒學過之間的差別很大,好比同樣的棍子,在少林僧人手里所能發揮的作用,大大超過一個沒學過棍法的普通人。
對于導圖這個思維工具而言,它的“棍法”就是其背后的指導思維。
注:該類型導圖由“ProcessOn”完成。
在正式學習之前,我們先通過一個小練習簡單地了解一下這兩種思維。
隨堂練習
這是一個小練習
問:“日”字加一筆可以變成什么字?
請屏幕前的你也試著想想這個問題,在紙上寫下你的答案。
你已經想好了嗎?想到了幾個呢?
舊、旦、中、田、甲、申……
你記得“手機的用途”這個練習嗎?
懂了,待我畫一張思維導圖。
注:該類型導圖由“幕布”完成。
這——就是發散思維:從一個中心,發散出不同的結果。
感覺像這樣簡單的問題,用發散思維差不多就解決得十有八九了。不過,碰到復雜的問題時,不能只是發散吧?
你的感覺很敏銳。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將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結合起來。
這樣,你試著將上面的7個字歸歸類,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我發現可以分為兩類:正放和倒放,二者應該都可以再分成內部和外部,而正放時的內部,還可分為完全內部和內部延伸。
這一步,用到的其實就是聚合思維中的通過求同得出分類。
你試著用剛剛得到的分類再做一下這個練習。
Hugo重新繪制了一張思維導圖。
從上面這個小游戲中,我們可以發現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是如何聯手解決一個問題的:
先發散有了分類的素材,再分類理順思路,讓問題更好地被解決。
下面,進入今天的正題:
今天我會分享自己的一個經歷,剛好可以將兩種思維下的四個詞串起來。
下面,將重現當時發生的對話……
經歷回顧
發散思維-1:問題(保質)
去年5月,周源的表弟徐暉大學臨近畢業。在寫簡歷時,他犯了難,于是向周源請教。
提示:簡歷和昨天的工作總結一樣,是知識的載體。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這樣那樣的案例,學到了案例背后的知識。
表哥,我最近好迷茫。
都快畢業了,周圍的同學都在投簡歷找工作,可我連簡歷怎么寫都不知道。
為什么?我記得你在大學里混得挺好的。
是還不錯。不過,我現在想找一份互聯網公司的運營工作。所以我簡歷都不知道怎么寫……
這樣,你先拋開自己的疑慮,用思維導圖分析一下“寫簡歷”這個問題。
思維導圖?之前我們的老師講過,先中心再發散什么的,有用嗎?
徐暉雖然有點懷疑,但還是很快用幕布做了一個思維導圖。
注:該類型導圖由“幕布”完成。
你現在回憶一下,剛剛你在發散這幾個主干時,腦海中想的是什么?
我在想“如何寫一份簡歷?”
所以,很多思維導圖的中心在形式上看起來是關鍵詞,但實質上其實是問題。我們可以將其稱為“中心問題”。
同樣的中心,根據不同的中心問題去發散,得出來的結果也會不一樣。
現在,你試著將中心問題換成“如何寫出一份好簡歷”,再去發散一下。
徐暉重新繪制的導圖
你應該也發現了一個規律:
贊同。不過,是否有什么工具或方法,可以幫我們找到更好的中心問題?
有的,對于一些能夠幫助你得出更好的中心問題的一些理論或知識,我們可以將其記錄到卡片上,以啟發我們得出中心問題。我個人將其稱為“問題卡”。
我自己比較常用的一張問題卡源自理論“黃金思維圈”:
將其變成問題卡的話,只要三個圈和三個單詞即可。
說著,周源在A4紙上畫了起來……
如果你想制作問題卡的話,可以在某寶上買現成的白色卡,也可以將A4紙分成8份,最簡單的是直接用便利貼。
現在,試著根據這張問題卡,想一想從“寫簡歷”這個中心,你可以延伸出哪些問題
所以,對你來說,“寫簡歷”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換個說法就是:只要解決了那個問題,你就能達成所愿。
如何在簡歷中將個人經歷和崗位要求聯系起來?
你現在根據這個問題再發散一下。
這樣一說,好像真的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了……不過,表哥你是怎么想到將黃金思維圈做成問題卡的呢?
這得益于我的一個習慣,我每次感覺思維比較亂,無法找到最底層的問題時,就去看書。在閱讀中,會看到不少知識點,覺得好的便拿來用一下,有時便理順了自己的問題,同時得到了一張新的問題卡。
久而久之,便積累了不少問題卡。另外,也有一些是自己在工作中總結的。例如,有時我覺得某個方法有點不實在,但不知道如何改進,便會用到下面這張問題卡:
這張問題卡可以幫助我將“如何改進方法”這個粗糙的問題,細化為“如何提高該方法的使用頻率/如何降低使用成本/如何提高使用效能?”中的一種。
也許你會問 傳授給我幾張好用的問題卡吧!
有是有,但問題卡最好是自己收集得來的,只有這樣,才能記得用、用得來、用得好。
你只要有收集問題卡的意識,就會慢慢積累屬于你自己的問題卡的。有些事,急不來。
沒想到吧,每張導圖的中心竟然都藏著一個中心問題。
是的。中心問題找對了,發散的質量便有了保證。
不過,如果只發散出一兩個關鍵詞,那和不用導圖沒什么區別。所以,發散思維中的聯想也很重要,它能保證發散的數量。
課堂講解
發散思維-2:聯想(保量)
剛剛,周源用問題卡的方式幫助表弟徐暉明確了“寫簡歷”的目的是什么,從而確定了導圖的中心問題:“如何在簡歷中將個人經歷和崗位要求聯系起來?”,并發散出三個主干。
你目前的主干數目是不夠的。給你個提示:對于“寫簡歷”這件事而言,有哪些外界信息是值得參考的?
招聘信息、求職技巧,甚至是職場規劃相關的一些知識。
嗯嗯。那你去搜搜看,看能把主干增加到幾個。
十分鐘后……
做得不賴。簡單說下這些新發散的主干都是怎么得來的。
徐暉的回顧
首先,我去招聘網站看了下,發現大部分的招聘信息由兩個模塊組成:崗位要求和崗位職責,前者是你要有什么,后者是你要干什么。同時,幾乎每個公司也會將公司信息一同掛上去,包括公司正在做什么以后想干啥等等,這個信息也很重要。
其次,我根據“公司”這個詞,又往上聯想到了“行業”,向下想到了“目標職位”在“目標公司”中的位置,這其實和某某專業在某某院校中的位置是差不多的;
最后,我看到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三葉草模型,明白理想工作是“興趣”“能力”和“價值”三者的重合,就加上了愛好和價值的分析。
下次如果還要用導圖分析問題,自己發散不出來或想要檢驗發散是否全面,也要記得利用外部信息哦。
會的。對了,我之前在書里看到過兩個提高聯想能力的小訓練:聯想開花(Brain Blow)和聯想接龍(Brain Flow)。
是的。聯想開花是從一中心到多主干,像開花一樣;而聯想接龍是從一個詞連續發散出幾個詞,一個接一個,像詞語接龍。
不過,書里面的開花和接龍在發散時都比較隨意。結合上面談到的中心問題,我覺得這兩種訓練會更有效。
比如,以“幸福”為中心詞開花的話,之前我會想到“陽光”“溫暖”“愛”等等,想到什么是什么。
但如果有中心問題的話,就不一樣了。
大家也可以試著在紙上畫個圈,寫上“幸福”,然后帶著你的中心問題去聯想。
徐暉的聯想開花
再說聯想接龍,比如,以“手機”為起始詞匯,沒有中心問題可能會是這樣:手機-品牌-蘋果-水果-榨汁機,比較跳脫。
同樣的,大家也可以在紙上畫個圈,寫上“手機”,然后連著畫出四條線(形似兩個連起來的m),帶著中心問題去填詞。
徐暉的聯想接龍
不過,有個bug:這兩種訓練,平時一般都記不起要用……
那是因為和生活的聯系還不夠強,我幫你把這兩個訓練方法升級一下。
當你遇到一個問題時,可以先用聯想開花2.0:想一想有多少種路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在經過篩選確定了某條路徑后,再用聯想接龍2.0:想一想第一步是什么,下一步是什么,再下一步……直到寫不出來為止。
這樣的好處有兩個:
好處
一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問題,所以可以自然而然地用上這兩個訓練;
二是訓練會幫你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讓你嘗到甜頭,讓你更頻繁地訓練,隨著聯想能力的增強,更多的問題會被解決……
我這就試一試。
很強勢,之后碰到簡單的問題我就用聯想開花2.0和聯想接龍2.0來解決。
我們總結一下發散思維:
老師,雖然知道了問題和聯想對于發散很重要,也學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但真的去發散時,又覺得很難……
這種感覺可能不少同學也會有,細究的話,原因還是“對大腦的高估”,希望大腦可以像游戲中的角色那樣很快地升級,卻忽略了“思維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個客觀規律。
如果你按上面的方法去做一個月,積累并更新問題卡,經常去做聯想訓練。那么,發散對你來說,肯定不再是問題。
嗯嗯,是我心急了。從量變到質變,我會堅持的!
另外,發散結果還和“知識”有關,知道的知識越多,可以發散的可能性也就越多,發散的質量越好、數量越多。正所謂“思而不學則殆”。
明白!對了,聚合思維呢?感覺發散思維就要把事情給解決了。
別急。思維并非一味發散,還要有聚合的。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游戲開啟聚合思維中的分類。
請屏幕前的你想一想,上面這6個圖形,可以怎么分?分成幾組?每組都有什么?
你一共想到了幾種?還有更多的分類方式嗎?
我想到了5種:顏色、形狀、是否有缺口、是否有小星星以及條紋方向。
找得不錯。所以,你應該也能看出:分類,從某個角度來看,即是求同。
課堂講解
聚合思維-1:分類(求同)
在這個講解開始之前,我們先理一理思路:
前景回顧
事情的起源是:周源的表弟徐暉由于在寫簡歷上碰到困難,找周源求助。于是,周源借導圖幫他分析了起來……
首先,他揭示了導圖的中心在發散時本質上是中心問題,而通過問題卡,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好的中心問題,保證發散的質量;
接著,他又強調了“聯想”在發散中的重要性,同時提出兩種方法:對外,借助外界信息拓展思路;對內,通過聯想訓練提升發散能力。
我們接著談:你覺得用下面的導圖細分后的最終導圖去指導簡歷的寫作,能行嗎?
感覺很難,現在主干有點多了,再細化的話會很亂。
這里就要用到聚合思維中的求同了。你仔細觀察一下,將上面有共同點的主干歸歸類。
徐暉調整后的導圖
在分類的時候,調整了一些詞,例如“崗位要求”和“崗位職責”歸為“職位要求”,崗位和職位這兩個詞有點類似,所以就將“崗位要求”改為“任職要求”了。
不賴。不過,你再看一看,是否有主干可以再分為同一類?
徐暉再次調整后的導圖
這樣?職位要求和背景都是對工作的分析,對吧?
是的。這個分類的過程,其實結合了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
首先,發散思維中的“聯想”是得出盡可能多的主干;然后,聚合思維中的“分類”則從眾多主干中找到共性,得出更加精煉的新主干。
嗯嗯。有了一定的素材,分類才全面;只有分了類,后面再發散才更清晰。
不過,先發散再分類是至下而上的。如果我想一開始分類時,就一步到位的話,有什么方法嗎?
如果是追求短期起效的方法的話,給你兩個字:
例如,你想寫一份優秀的簡歷,那么,你就先找到在求職方面很有經驗的人,看ta的簡歷是怎么寫的,然后分析ta的簡歷可以劃分為哪幾個分類?
接著,再想一想為什么是這幾個分類,以及這幾個分類是否對你目前的狀況也適用。
也有長期提高分類能力的方法吧?
有,還是兩個字:
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比“寫簡歷”這件事復雜得多,而在考慮這些問題時,很多時候可行的分類不止有一個。
例如,人可以分為男人和女人,也可分為成年人和未成年。不過,在現實中會根據具體的情況和目的來選擇分類方式。譬如,很多場所是按男女分,而很多活動是按成年與否來分。
所以,我們的問題是:如何通過練習培養能夠將事物按不同的方式分類的能力,然后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那種?
對的。而這是需要練習的:在用導圖解決一個問題時,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其分類。例如會議記錄,如果站在一個記錄員的角度,可能是這么分的:
如果是管理人員的話,他可能是這么分的:
就是去模仿更多的人嗎?
不不,還沒說完,練習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即實踐:在得出幾種不同的分類后,你要先篩選一番,選擇一種你認為最合適自己的分類,然后去嘗試,并在實踐中反復調整優化。
如果對于某件事,你已經確定了某種分類,那么,就可以將其定為模板。每次做事前打印出來,然后按著模板去做即可。
可以說模仿是分析并借鑒他人的分類,而練習則是尋找并實踐得出屬于自己的分類。
總結一下:在做導圖時,除了一開始就確定主干這種方法外,我們還可先發散,再分類。
如果想讓分類一步到位的話,短期可模仿,長期需練習。
老師,我也試著用導圖總結了一下上面的內容:
學以致用,這一點很好。不過,需要留意的是,在關鍵詞的選擇上,同一個層級的詞(如同為主干或第一層分支等)應該是同一個層面的(如犬科和貓科屬同一層面,和波斯貓就不是了)。
和“方法”同一層面的詞不是“求同”,而是“作用”。另外,“短期:模仿”和“長期:練習”屬于同一層面的詞,所以應該并列為同一層級,而非合并在一起。
所以,正確的分類應該是下面這樣的:
是我粗心了……以后找關鍵詞會留意“同層級,同層面”的。
好。下面,我們談談聚合思維中的第二個關鍵要素:主次。
課堂講解
聚合思維-2:主次(求重zhong)
為了寫好簡歷,周源的表弟徐暉在他的幫助下開始制作一張導圖,先是考慮了“發散思維”中的“問題”和“聯想”,又根據“聚合思維”中的“分類”將導圖的主干重新分類。
現在我總算是可以開始正式地細化主干了吧?
先問你一個問題:這三個主干的細化,你會怎么處理?
一個一個細化,平均用力唄,還能怎樣?
你知道二八定律吧?
大多數導圖的主干也符合這個定律,即往往存在一個主干對最終的結果影響最大,同時也會影響其他的主干。
你覺得,哪個主干是最重要的?
工作分析?因為“自我分析”要往工作上靠,“針對性簡歷”也是這樣“靠”來的。如果不先把“工作分析”做好,另外兩個主干也無從談起。
對的。這就是聚合思維中的“主次”了,看清什么是重點,在發力上有所側重。
在分清主次后,最好在導圖中將重點標明,以作提醒。下面分享幾個小技巧:
發現上面三個我都可以做到……
由于幕布目前只能在文字下面插入圖片,無法在文字左邊插入圖標,所以,下面的導圖會用 XMind完成。
注:該類型導圖由XMind完成。
現在,你可以根據心儀的那份工作的招聘信息細化導圖了,在細化的時候要思考:關鍵詞是什么?工作和要求背后的技能是什么?
徐暉心儀的職位
根據這份招聘,我可以先完成職位要求分支上的內容……
十五分鐘后……
徐暉最終完成的導圖
主要參考畫導圖的方法和步驟,該導圖的細節不重要。
在寫好“職位要求”后,我去那家公司的官網去看了,就將“職位背景”的分支補完了。然后,我根據“工作分析”這個主干的關鍵詞去細化另外兩個主干。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分支有所調整。
做得不錯!不過,要知道:畫完導圖并不意味結束,而是你正式寫簡歷的開始。
導圖作為思維工具,往往不是思考的最終產物,而是輔助我們得出最終結果的中間產物。
對了,在具體將個人的一些信息和職位掛鉤起來時,一定要與背后的能力一致。
例如,簡歷上寫要做數據分析,其背后其實是邏輯分析的能力。如果你在寫個人公眾號時,嘗試根據閱讀量點贊量等信息分析背后的原因,并作出調整,且取得一定成果,背后其實也是邏輯分析能力了。
明白了嗎?
回到課堂,我們總結一下導圖中的聚合思維:
在思維導圖的學習中,思維可以說是二八中起最關鍵作用的20%。掌握了思維,才能保證導圖真正發揮作用。這也是我們將“思維篇”放在第二天的原因。
下面,有一個講解,會幫大家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內容。
課堂講解
讓思維落實到導圖里
我們通過周源老師和他的表弟徐暉之間關于“寫簡歷”的對話,對思維導圖中的“思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會談談和這兩種思維有關的一個答疑和一個方法。
(一)一個答疑
老師,現在我對這兩種指導思維要怎么用有了一定的認識了。
不過,有個問題:我需要在每次畫導圖時,都考慮到發散思維的“問題”和“發散”,以及聚合思維的“分類”和“主次”嗎?
答案是:不一定。
你還記得開頭那個少林武僧吧?導圖背后的思維,好比武僧的棍法,一般會有幾種。
那你想一想,他在對敵之時,會將自己會的棍法都甩上一遍嗎?
嘿嘿,不會。
所以,不要刻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如,如果只是用導圖整理行李或購物清單時,往往只要用到聚合思維中的分類,最多再加上發散思維中的聯想。
(二)一個方法
首先,我們回憶一下兩種思維是如何指導徐暉完成導圖的:
首先,他通過對中心問題的明確,讓發散的質量得到了保障。
其次,徐暉通過參考外界信息,得出了更多的主干,保證了發散思維的數量。
接著,他根據主干之間的共同點,對其分類,產生更加精煉的新主干。
最后,他看清了主干的主次之分,在使力時有所側重,并最終完成了“寫簡歷”的指導導圖。
從這個過程,可以總結出用導圖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路:
這張圖我存下來了,以后遇到問題不會慌了。起碼可以先用導圖分析一波,滿足~
昨天,我們學著用思維導圖打破思維困境,也學會了導圖的最簡畫法。
今天,我們明白了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在導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讓它們落實到導圖里。
明天,我們將學習在繪制導圖時,如何讓它更好地提升我們的思維質量。
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