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時常對現狀感到不滿,想要改變卻又不知如何改變;是不是在歡顏和體面之下,隱藏著無人知曉的不堪往事,傷害與被傷害,怨念與自責,像沉重的包袱如影隨行;是不是覺得很多事即便做了,也改變不了什么,還不如不做;是不是應該終將理智地面對現實和自己才智的平庸, 接受人生也許就只能這樣了。。。。。。還是,只要勇敢堅定地邁出一步,生活在任何時候都將有另一種可能。
《一個人的朝圣》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六十五歲的哈羅德,在釀酒廠默默無聞地干了四十年,沒有升遷,沒有嘉獎, 退休也是無聲無息。考上劍橋的兒子因抑郁癥自殺,從此和妻子關系疏離,所有的交流僅停留于表面的客套,日復一日,生活沒有期望。他是父母眼中失敗的兒子,是莫林眼中失敗的丈夫,是戴維眼中失敗的父親,仿佛他的人生就是一場失敗。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來自奎妮的信,她在釀酒廠與他共事過,是個心地善良的女人,她說自己得了癌癥,所以寫信來告別。
這封信,改變了一切。
哈羅德曾經因為兒子戴維的離世而失去自控,有一天喝醉酒打碎了老板心愛的東西,奎妮替他背了黑鍋被開除,從此二十多年失去聯系。哈羅德簡單地寫了一封回信,寥寥兩句話,無力表達他內心的沉重與內疚,但也只能如此了。他取下防水外套,本打算寄出這封信就回家,但卻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在最終將信寄出去的那一刻,他做出一個瘋狂的決定,要一路走到奎妮所在的療養院去看望她,并讓療養院把這個決定轉告給奎妮,讓她一定要等他。因為他相信,只要他走過去,就會治好奎妮的癌癥,她就會活下去。
沒有任何事先的心理和物質準備,就憑著讓奎妮活下去這樣一個簡單的信念,平時連門都很少出的六十五歲的哈羅德,就這樣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從英國最西南一直走到最東北,87天,627英里,橫跨整個英格蘭。
這一路,
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看似平凡的生活中都藏著黑暗與磨難,有無奈,也有希望;
他想起了許多不愿回想的沉重往事,讓他舉步維艱,又給他繼續走下去的能量;
他受傷,暈倒,疲憊不堪,迷失方向,想要放棄,但還是選擇了堅持;
他的臉飽經風霜,雙腿傷痕累累,卻開始展現消失許久的生命力;
他成了別人眼中的朝圣者,很多人跟隨他,又紛紛離開,最后依然只剩他獨自一人繼續行走;
他的妻子莫林從對他的憤怒到開始理解他,思念他,并在他想要放棄時鼓勵他走完最后的旅程。
終于,第87天,他到達了終點貝里克的圣伯納丁療養院,見到了被癌癥折磨得變了形的奎妮。她不能動彈,不能說話,他甚至不知道她知不知道他的到來。奎妮最終平靜地離開了,哈羅德87天的長途跋涉并沒有改變早已注定的結果。
然而,很多事情已經改變了。
一路與他相遇的陌生人被他的行為感動,激勵;
奎妮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因為他的行走充滿了希望和溫暖;
與他疏遠多年的妻子莫林開始重新認識他,重新找回對他的愛;
最重要的,是他用盡一切努力,做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改變了。
他開始向別人敞開心懷,開始懂得放開以為自己離不開的東西,開始接受不堪回首的過往,開始想起被遺忘的美好時光,開始釋懷,心底某個很深的地方,又溫暖起來。
故事的最后,他回想起與莫林相識之初的快樂,兩人不禁開懷大笑,一切都釋然了,他的人生重新開始了。
一切的改變,都源于信念與堅持。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像行走中的哈羅德,犯過錯,有過內疚和自責,痛恨自己的無能,但怨念什么也改變不了,我們必須坦然接受自己,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甚至裂痕,放下思想包袱,專注眼前的道路,才能走向遠方。我們要無條件地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些事,但又不必太在意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只要堅持去做就好。
我們并不一定要做出哈羅德那樣的壯舉,很多改變都可以從一些小事開始,比如堅持每天運動一個小時,堅持每周看一本書,寫一篇文章,或學做一道新菜,無論選擇哪種堅持,生活都會在我們的堅持中悄悄發生變化,這種看不見的變化終將帶來看得見的變化,那是來自內心的歡愉與充實。
精彩內容
為了堅持到底,他一定要誠實坦然地面對最初推動自己邁開步子的感覺。別人選擇的方法不同并沒有關系,這是無可避免的。
他發現當一個人與熟悉的生活疏離,成為一個過客,陌生的事物都會被賦予意義。明白了這一點保持真我,誠實地做一個哈羅德而不是扮演成其他任何人,就變得更加重要。
我并沒有比誰好,真的。誰都可以做我做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剛開始我也不懂這一點,但現在我知道了。要放開你以為自己離不開的東西,像錢啊、銀行卡啊、手機啊、地圖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