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是蕭紅于1940年12月20日在香港完稿的作品。呼蘭城是蕭紅的童年小鎮(zhèn),離開之后,她再也回不去了。
而讀完《呼蘭河傳》之后,我終于明白:最要緊的是,我們首先應(yīng)該善良,其次要誠實,再次是以后永遠不要相互遺忘。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這句話似乎是蕭紅離開呼蘭城之后人生的寫照,一直在逃亡的路上,從未停止過。
? ? 實話說我并不喜歡蕭紅那段所謂傳奇的經(jīng)歷,她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是20世紀(jì)30年代的文學(xué)洛神。可是生活卻折騰的一塌糊涂。
脫離家族,被作為人質(zhì) ,失去孩子,貧窮,戰(zhàn)亂,情變,疾病……從來都沒想過苦難可以如此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我也從來不知道一個人可以經(jīng)歷那么多苦難,而在苦難深重的人生里她依舊用她孩童的視角寫下了關(guān)于童年小鎮(zhèn)的記憶《呼蘭河傳》。
也許正是這種感同身受,蕭紅在《呼蘭河傳》中才將痛寫的如此漫不經(jīng)心卻又入木三分。
? 當(dāng)有一天我們能像蕭紅漫不經(jīng)心的說出自己的傷痛,當(dāng)有一天我們想起每一個人,毫無怨念,心懷溫暖,才是真正的長大。
我們在最天真的時候?qū)W會的善良和誠實,后來的我們又一直在不知不覺里失去的。但在蕭紅的文字里,我卻難以讀出她的消極。
她的文字真正做到了,誠實、善良,最后對那些美好記憶的永不相互遺忘。
每一個人都有回不去的童年小鎮(zhèn),不知道呼蘭城是否還記得城中少女無憂濾的后花園,他確實在那里存在過;但是蕭紅一直記得呼蘭城并且想念那里,直到生命盡頭。《呼蘭河傳》是蕭紅想念的那些人在故事里相遇。
? 呼蘭城的童年小鎮(zhèn)是她人生最后的救贖,那里有她一生最美的的記憶。我們每個人都期望得到卻永遠回不到過去的救贖,那是蕭紅的救贖。
而我們一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童年小鎮(zhèn),在我們慢慢經(jīng)歷世事之后,我們時常會想到那個地方,想起那里的人,想起那些溫暖的記憶。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蕭紅的童年小鎮(zhèn)里去找回自己的童年小鎮(zhèn),一直善良,誠實,并且永不遺忘。
而我的童年小鎮(zhèn),是夜雨打在青竹里,伴著雨聲入睡。是回家的路上,梔子花和桐子葉長得繁茂,我們一起漫山遍野跑。是童年經(jīng)歷悲歡離合的草房子。就算生者已逝,孟婆湯帶走他們關(guān)于我的記憶,而我一直記得他們給我的溫暖。
“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其實活著的人,比逝去的人更痛苦,但既然活著,那就好好活下去,溫暖的不留遺憾的活下去。
晚來偏無事,坐看天邊紅。
你還記得,小時候的夏天,會搬出竹床在屋外納涼,小小的年紀(jì),詞匯匱乏,你還不知道天上的紅霞是“火燒云”。
那是簡單的,美好的,幸福的事,愿我回得去,你們也回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