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出來后在知乎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其中最有代表的還挺詼諧話題是,如何在諾貝爾落選后安慰山上村樹,但是看到新的一屆諾貝爾文學獎,我想的卻是什么時候我才能像追劇一樣追流行的文學,成為真正的文學愛好者,一名文青。所以我找到了這本書《遠山淡影》
? ? ? ? 我對石黑一雄這個名字沒有任何印象,甚至是主動去記都記不住,但是我開始讀他的這本書后才發現,我居然讀過!但是我完全不記得上次是在何時何地讀的少而且印象也很模糊。
? ? ? 與第一次讀這本書時相比,我整個看書的角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這次我是奔著諾獎去的,所以在看之前我先根據書的簡介,從他的幾本書中挑選之后才開始讀,所以對這么書的北京和書中的內容有了一些基礎的把握。所以第二遍再看著本書是將自己的理解至于書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之下的,我更多的去關注書中描繪日本戰財對日本帶來的打擊和改變。
《遠山淡影》通過簡單的幾個人物和平凡的關系,父子,鄰居,母女,和職場關系展現了日本戰前和戰后在觀念上巨大的反差。既表現出了老一輩對忠義等社會傳統道德淡化的不滿,也表現出歐美文化進入日本后帶來的新氣象。
但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萬里子這個形象?!哆h山淡影》這個書名本身就有朦朧的意味,而萬里子這個形象則是這種意味在人物形象上的代表。她的出現就讓我聯想起日本漫畫式的神秘有距離感的女孩形象,黑夜中,獨自在河邊的孤樹下拉扯著破舊的繩索,并不言語。戰爭給她帶來的創傷是巨大的,死嬰的畫面是她童年的噩夢,戰爭讓她失去了父親,失去了優越的生活和未來的希望。萬里子讓我有一種想去保護她的沖動,但留下的只是無能為力、為時已晚的惋惜。
石黑一雄的這本書始終帶有著朦朧的感覺,這本書罩著一種薄霧和一股秋意,這是北方人尤其是北京附近的住民最能感受到的。在這種環境下,一切都有種似是非是的感覺,走在馬路上,你只能看到眼前有限的景象,就像是夜間提著燈籠,你不能預見自己前方,你也已經丟掉了自己的過去,看著一輛輛汽車從你周圍駛過,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留下的只是迷惘。
我試圖尋找這種朦朧的根源,卻發現它滲透在作品的方方面面,模糊的人物,模糊的故事,模糊的環境,像是夢境一般,你記不起它的開始,也弄不懂它的結局,只有一些碎片式的記憶和空白就給你去追憶,感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