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一個育兒分享群,在上周邀請了著名心理學者、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博士,來分享了一堂關(guān)于幼兒及青少年情商教育的微信公開課。
我們在電視里經(jīng)常能看見張博士知性的身影,對她所提倡的情商教育理念也常有耳聞,這次非常榮幸可以聽到她在群里現(xiàn)場直播的聲音。所以,聽完課程,我就急于把內(nèi)容總結(jié)分享給大家。
現(xiàn)在一提到情商,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如今在工作和生活上要想活得游刃有余,比起智商來還是得拼情商。成功、快樂、幸福的秘訣其實就在于情商。
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們更應該把如此重要的情商教育提上日程,培養(yǎng)我們的更加自信、樂觀和幸福的下一代。
那情商究竟是什么?怎么知道孩子情商高不高呢?
情商是指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理解他人情緒、創(chuàng)造共贏人際關(guān)系的能力。
可以通過以下12條問題來判斷您的孩子是不是情商高手。
1.情緒穩(wěn)定開心
2.面對壓力能冷靜應對
3.碰到挫折能自我激勵
4.生氣時會用合理的方式表達
5.與別人沖突時能理性相處
6.和師長、同學相處愉快
7.在團隊中合作性強
8.想法積極樂觀
9.溝通能力佳
10.懂得察言觀色、禮貌應對他人
11.有同理心,懂得為他人著想
12.對學習新知識很感興趣
情緒是本能,而情商是能力,需要后天培養(yǎng)。如何駕馭情緒,就需要掌握情商。那么,該如何教育孩子使得他們具備高情商呢?
【 ?1 ?】
理解孩子為何會愛發(fā)脾氣
首先,我們得理解孩子為何會愛發(fā)脾氣。
就像上圖顯示的那樣,黃色紅色的區(qū)域是情緒腦,掌管情緒的紅色部分杏仁核(情緒總司令)是孩子出生不久后就會發(fā)育成熟的,所以說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而管理情緒的理性部分就是綠色和藍色的褶皺部分就是大腦皮質(zhì),是理性中樞。所有記憶、學習、邏輯、決定等等的認知本領(lǐng)都在這塊,而情緒管理也在這塊,正是藍色的這部分——前額葉皮質(zhì)。
但是,管理情緒的這部分,剛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座毛坯房,并沒有發(fā)育完善,一直要到20多歲才能慢慢發(fā)育成熟。所以,小朋友沒辦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氣,動不動就亂發(fā)脾氣,這也是基于生理現(xiàn)象,有不得以的苦衷的。我們作為家長,不能過于苛責,要理解他們確實拿自己沒有辦法。
所以,在知道這一點之后,我們家長就能更加冷靜得對待孩子發(fā)脾氣哭鬧的現(xiàn)象,從而做出正面的引導。
【 ?2 ?】
情商教育黃金法則
第一段理解了孩子為何愛發(fā)脾氣,也引出我們情商教育的一條黃金法則,那就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有時候爸爸媽媽會發(fā)現(xiàn),孩子脾氣一來就開始撒潑打滾,怎么教育都不聽,其實這時候不是他故意不聽,是他的大腦構(gòu)造使他沒辦法聽從,情緒激烈的時候他的大腦部分構(gòu)造已經(jīng)失去功能處于暫時休克的狀態(tài),因此,我們應該先處理好他的心情,再來跟他講道理處理事情。
那針對一件事情引發(fā)的情緒,作為家長,您是如何教育的呢?
例如:跟孩子約好去超市玩但不買東西。結(jié)果到了那里孩子還要買東西,你不同意。他開始發(fā)脾氣:“我就是要買!……”你這時候的反應是?
不理會,冷處理。
“我早就說好不會買的,你不該生氣。”
“別生氣,我們?nèi)ベI吧。”
“不能買它,讓你很不高興?”
這4種反應對應情商教育的四大常見類型:
1. ?鴕鳥型(忽視型)
特點: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在乎,也不理睬
2. ?老虎型(壓制型)
特點: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滿,責罵處罰之
3. ?綿羊(無力型)
特點:孩子一有負面情緒就安撫妥協(xié)
4. ?袋鼠(理解型)
特點: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但沒有設(shè)定做法,往往陷入困境
那最好的做法應該如何呢?情商教練會怎么做?
張博士的理念是:
牧羊犬(教導型)
* ?接納情緒,設(shè)立規(guī)矩
* ?教導孩子找到情緒解決方案
以上述例子來講,具體的做法就是對孩子說這樣的話:我知道不能買這個東西讓你很不開心……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感受……因為我們有過約定,所以我決定和你一起遵守這約定……
當然,對于一些6歲以下的孩子來講,可能就這樣講也未必能起到效果,那么,我們可以給他們一個選擇,舉出另外的提議,比方說,我們?nèi)タ匆槐緯€是去玩一個玩具?要讓他明白:換一個方案,也可以讓自己高興起來。
所以,這個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一個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受益終身的能力。找到情緒的解決方案,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一生是非常有幫助的。
那孩子亂發(fā)脾氣,或者跟別的孩子有了沖突,我們家長該如何教孩子怎么發(fā)脾氣呢?因為孩子有情緒是本能,是正常的,但胡亂發(fā)泄就不對了。我們可以教他不要做情緒,可以說情緒。做情緒就是做出來,比如打人砸物,因此顯然不提倡。而說情緒,就是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比如套用這樣的句式:我生氣了,是因為……
當父母親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之后,孩子有了正常的發(fā)泄渠道,也就會慢慢養(yǎng)成有情緒但不亂發(fā)的本領(lǐng)。
【 ?3 ?】
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也是相當重要,相信大家也都希望自己的寶貝很有自信。那該如何培養(yǎng)呢?
如果小朋友因為上學得了紅花或者考了很好的分數(shù)回來,爸爸媽媽馬上夸獎:哇,你好棒,好聰明。其實這樣寬泛的夸獎不是好的做法。因為這樣不但不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反而有可能讓孩子產(chǎn)生畏懼心理,害怕下次做得不如這么好而無法再得到父母的夸獎。
所以,張博士建議我們應該表揚具體的行為,比如這次考試考得很棒,那就可以跟他發(fā)掘一下是什么原因,比如這次努力了,做到自我控制不玩游戲了等等。這些就是具體的人格特質(zhì)和行為,就可以好好表揚,讓孩子今后繼續(xù)發(fā)揚。
因此,要想培養(yǎng)孩子自信需牢記以下幾點:
表揚特質(zhì)
批評行為
放手讓孩子鍛煉能力
同樣道理,批評的時候也不應該直接否定孩子本身,要找出具體的行為進行批評,比如說考試沒考好,你可以幫他分析進而批評,是沒有檢查或是沒有復習到還是怎樣,切忌上來就說怎么這么笨,怎么簡單都考不好。
放手讓孩子鍛煉能力就是在最初的幾次這樣幫助之后,就可以讓他自己練習了。通過這樣的教育,也能使孩子能夠更好得了解自己。
張博士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她在五六歲的時候去喝喜酒,然后新娘子來了,全場的人都站起來去看新娘子,唯獨她自己站起來背過身看全場看新娘的人。這個舉動,就被她母親夸獎:你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所以,她之所以會成為一位專注于心理學研究的學者,我們不難猜測跟她這段小時候的經(jīng)歷和母親的引導是息息相關(guān)的。
【 ?4 ?】
培養(yǎng)熱愛學習的孩子
要想培養(yǎng)熱愛學習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其實僅僅是捍衛(wèi)孩子天生的學習熱情。
孩子天生都是喜歡學習的,就像他們一開始總是努力學說話、學走路、用所有感官來探索世界一樣,他們天生對求知充滿了熱情。而之所以后期好像變得不愛學習,作業(yè)拖拉等等,很多其實是爸媽沒有做對的原因。在一些學習遇到的挫折中,因為父母沒有給出積極的幫助,孩子很可能因此一步一步打消對學習的熱情。
那爸媽到底該怎么做呢?當孩子遇到挫折,例如沒有考好的時候,爸媽應該跟孩子分析原因。原因有消極和積極兩種。如果說孩子回答:我會的剛好老師沒考,老師考的剛好我又不會。這就是消極的原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哪方面復習得比較薄弱或者忘了檢查等等這類積極的原因,并讓他們知道只要下次努力針對這些原因做到改善就可以取得提高。類似這樣,找到積極的原因,就可以避免消極的心理,避免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學習。
張博士的微課上到這里就差不多結(jié)束了。在最后她還跟我們分享了一段私房話,很多媒體問她,為何現(xiàn)在很少做感情方面的節(jié)目,而主要做少兒的情商教育。那是因為她做節(jié)目這么多年來很有感觸,其實好多大人面臨的困擾和難題,就是他們幼時父母的教育所忽略的地方。所以與其等成人之后再接受指導,不如專注于孩子的教育,從小關(guān)注好孩子的情商培養(yǎng),使我們的孩子能夠擁有更加幸福和精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