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一:爸爸參與育兒,孩子自信會更好。
因為媽媽更關注安全和健康,而爸爸會做些冒險,身動作大的運動,跑,跳,踢球。動作完成,會讓孩子覺得我好厲害!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自我效能:我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寶寶。第二,老爸對人際關系能力有重要影響。老爸會找人去踢球,找人來玩,或者采取競賽的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寶寶抗挫能力和人際關系能力。老爸做示范,孩子學習能力會特別快。第三,老爸參與育兒,孩子的智力和成績越好。因為父親會投入更多金錢,爸爸也更喜歡和孩子分享知識。增加學習興趣。
猜猜看?孩子比較容易和爸爸還是媽媽說心里不開心的事情呢?答案是爸爸。孩子會認為媽媽會大驚小怪。會把孩子搞的壓力山大。父親比較容易接受負面情緒。不開心嗎?踢球去。
2013年研究發(fā)現(xiàn)。三個月大的寶寶,如果父親在陪伴時候常常打斷孩子,不理會,那么到了一歲就容易出現(xiàn)攻擊性為。親子相處的質(zhì)量非常重要。爸爸對于孩子自信,人際交往,學習能力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貢獻。
有父親說,反正一切為了孩子?那我就犧牲一下吧!是這樣嗎?不是的。做好爸爸對爸爸對自己也有比較大的好處。一是可以提升爸爸的幸福感。除了工作,還有很重要的角色可以勝任。二是好爸爸的婚姻滿意度高。他會成為媽媽眼中的好先生。三,在職場和社區(qū)的影響力會更大。為了幫助孩子成長,爸爸會發(fā)展很多能力。理解別人,溝通,體諒別人的感受。遷移到職場會非常好用,更具有影響力。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骨感,心有余力不足怎么辦?
兩個建議。
一是找到自己的強項,發(fā)揮出來。
二是在關鍵點,提供關鍵支持。
做聰明的老爸,而不是辛苦的老爸。我們可以提供哪些重要支持呢?可以從下面幾點出發(fā)來考慮:
一是提供經(jīng)濟支持;二是關心媽媽;三是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制定規(guī)則,關注孩子是否能說到做到;四是關注孩子的學習;五肯定孩子表現(xiàn),給予情緒支持。試想一下,如果本來相處時間短,又用來挑剔,對孩子自尊有非常負面的影響。六,和孩子聊天,關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
發(fā)掘自己在哪方面有優(yōu)勢?可以和另一半商量一下。
那么,要做關鍵老爸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在關鍵時間點,給予關鍵支持。三歲以前比較重要的有兩點,一是怕生關鍵點,二是入園關鍵點。
第二個重要觀點:四個重要家庭情商教育的做法
很多家長都說,希望孩子快樂,其實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孩子快樂的能力。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研究幸??鞓烦晒Φ拿卦E在于情商。
以工作方面來講,情商貢獻率是智商的兩倍以上。而會不會幸福,絕大部分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在情商部分。
簡單來說,情商就是個人運用情緒的能力。
具體來說就是:理解自己的情緒,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了解別人的情緒和想法,創(chuàng)造雙贏的人際關系。
簡單來說,做父母親很輕松,說明情商很高,如果很辛苦,說明情商有待提高。
什么時候開始呢?越早越好。
六歲以前孩子大腦迅速發(fā)展,神經(jīng)發(fā)展快,任何經(jīng)驗,都會影響大腦神經(jīng)連接的狀況,關系到他是否能成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孩子。
自控能力也是關鍵,如果有問題不去干涉,孩子人生軌跡也會因此不同。沒有自控力的人生,人生非常辛苦,總是不能如愿。在六歲以前,有很多情商力都可以打很好的基礎。情商教育要趁早,高情商寶寶長大以后學習好,身心健康,工作好,收入高。
家庭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新三好寶寶: 情商好,習慣好,身體好。
身體和習慣,我們從出生開始關注。情商卻很容易被忽視。父母要成為情商教練。
四個家庭情商教育做法:
第一,情商教育大腦密碼
輕松的爸爸媽媽直到一個關鍵的秘密。在我們大腦中,右腦中有個叫情緒腦,杏仁核是情緒總司令。所有情緒都從這里來。比如有時候很擔心,著急,憤怒,這樣的東西都從杏仁核來。
另外一個部分理智腦,叫做大腦皮質(zhì),關系到記憶,學習,做決定。
第三個部分叫情緒管理,負責自控力,幸福感。在額頭部分,叫做大腦皮質(zhì)的前額葉。
如果看到孩子不聽話,一激動,怒火上升,想給他點顏色瞧瞧,這時候是杏仁核在發(fā)揮作用。最后有沒有做是前額葉的問題。前額葉理智部分會想,如果做了,會適得其反,孩子會更不喜歡我,我該思考下到底是寶寶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不打不罵,采取有效溝通,是大腦皮質(zhì)前額葉部分發(fā)揮作用了,也是情商高的人通常的做法。
情緒處理黃金法則: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了解這個道理之后,開始運用這個原則,培養(yǎng)孩子能力。
第二,培養(yǎng)孩子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情商能力的基礎能力。如果沒有安全感是不容易有自信,沖突能力,抗挫能力也會受影響。
一起回答三個問題
1,寶寶哭理還是不理? 情緒是用來做溝通的。哭就代表有話對你說哦,如果哭不被理解,安全感會非常不好。請有哭必應,請回應情緒而不是要求。至少說,我聽到了,是怎么了呢?了解孩子的這一次溝通到底想說什么?如果發(fā)現(xiàn)要求不合理,比如吃糖,看動畫片,可以不用答應?;貞c答應是兩件事情。
2,到處跑?可以嗎? 也就是他有行動能力到處探索的時候會鼓勵他嗎?真正的安全感不僅是在爸爸媽媽身邊感到安全,更是帶著這份愛和安全去探索世界。這樣才是完整表現(xiàn)。正確的做法是和他一起,保持目光接觸。表示關注。但是不可以低頭玩手機。他知道自己在爸爸媽媽的保護下,才會更有自信去探索外部世界。
3,寶寶亂?管還是不管?是否需要為孩子訂立規(guī)則?當然需要。我們常說的愛與自由并不是放任孩子。孩子需要有規(guī)則,有邊界,才會有安全感。過去研究發(fā)現(xiàn),放任孩兒會讓他自控能力非常差。更糟糕的是,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不知道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所以制定家庭規(guī)則,吃飯,睡覺,買玩具。該有的規(guī)則必須和孩子一起制定,執(zhí)行。當她發(fā)現(xiàn)他的生活是穩(wěn)定而有規(guī)則的,孩子更有安全感。
第三,情緒溝通。
寶寶的情緒,其實代表溝通。因為語言能力差,只能用情緒和身體來表達。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有情緒反而會很有耐心?因為他們非常知道,孩子哭鬧其實是由暗號,我有話跟你講。父母的情緒是好奇,有什么話講呢?并不是生氣。了解這個原因之后父母就能做到,孩子有情緒,父母沒脾氣。
到底該怎么做呢?
接納孩子情緒,幫助孩子指認,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比如他今天的飯不愛吃,就把食物扔在地上。如果父母暴跳如雷就失去了一次培養(yǎng)孩子情緒的大好時機。情商教練的做法是幫助孩子解讀內(nèi)心,你不喜歡吃,所以很不開心對嗎?
理解了孩子,孩子就會安靜下來,杏仁核激動,就是用來表達的,如果表達被接受了,杏仁核就可以安靜下來了。如果發(fā)現(xiàn)不被理解,他只好把情緒用更激烈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
情緒安靜下來,就可以做認知部分了。
有的孩子每次都告訴他不能亂發(fā)脾氣,可是下一次還照舊,就是因為他的杏仁核還沒有安靜下來,什么也聽不進去。
父母要教會孩子怎么生氣。具體做法,教孩子說情緒,而不做情緒。
孩子們通常用最原始情緒表達做法,哭,鬧,扔東西。而高情商的人事通過說來表達情緒的。比如,我不高興,我不想吃這個。
當孩子會說情緒,而不做情緒,憤怒管理能力就會上好大一個臺階。接下來就不容易失控。這叫做情緒的自我覺察和表達能力。既然我知道可以用說來表達,就不用做來傷害別人和自己了
第四:培養(yǎng)孩子扎實自信。
父母都知道自信很重要。從2歲到4歲是自信啟蒙關鍵期。這時候培養(yǎng)會事半功倍,而且會為以后打下堅持基礎。有自信的孩子認為自己可愛,很能干。但即使是這樣的自信孩子,有些還是經(jīng)不起批評的。一旦別人說自己某些方面需要改進,就會非常受挫。這樣的孩子自信是很不扎實的。怎樣培養(yǎng)扎實自信呢?
具體做法,表揚特質(zhì),批評行為。
當孩子做的好的時候是過程和內(nèi)在特質(zhì),而不是結(jié)果。
比如表揚孩子,今天你在早教中心介紹自己的名字好大聲,好響亮,我看出來,你是一個特別努力,特別認真的孩子。你是個樂意和別人交朋友的好孩子。而不是籠統(tǒng)的一句,你真棒。這就叫表揚特質(zhì)。
而當孩子沒做好的時候,直接針對行為。比如和其他小孩子搶玩具,千萬不能說暴力,粗魯,沒禮貌。 這是三個負面標簽,會讓他朝著更加糟糕的方向發(fā)展。而是批評行為本身:寶寶,你和另外一個孩子搶玩具,你太著急了,推了她一下,他好疼呀。這個動作是不可以的,因為別人會受傷。如果別人推你,你也會很疼的,對不對。這是培養(yǎng)孩子共情的時機。
如果沒有準備好,就說,我先玩,請不要動手推別人。
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只要孩子有進步就給予表揚,因為每個孩子發(fā)展速度是不一樣的,沒有可比性??梢詭椭⒆硬粩嘧晕页健S幸环N成長性心態(tài),為此產(chǎn)生內(nèi)驅(qū)力,即:我希望自己可以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