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43
卷五·口問第二十八
3/15
原文: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
黃帝問:人發生呃逆,是哪種經氣失常所引起的?
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
岐伯說:飲食進入胃腑,由脾胃將之腐熟,并吸收其中營養精華,將脾胃所吸收的營養物質,經起始于中焦的手太陰肺經,自中焦網膜向上,輸入肺臟。
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
發生呃逆的患者,是在飲食入胃之前,其脾胃已被外界寒邪所侵襲。此寒邪之氣先已滯留于中焦胃腑,再疊加新入胃的飲食所蘊含的谷氣,則胃中之老寒氣與新谷氣相混雜,一并壅滯在胃中。
新故相亂,
新谷氣的本質為脾胃所消化吸收的營養精華物質,舊寒氣的本質為自外界所侵入并成功駐留于胃中之致病微生物等,當營養精華物質與致病微生物相混雜,使得寄生于人體(宿主)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者),能繁衍復制、幾何倍增。
真邪相攻,
當致病微生物繁衍或復制到數量足夠龐大時,人體會自然啟動較為激烈的免疫反應;此外,人體還不得不與致病微生物爭奪“谷氣”——也就是飲食中的營養物質。
氣并相逆,復出于胃,
不斷倍增之微生物的不間斷代謝活動,會不斷釋放出大量氣體,再疊加人體免疫反應所產生的氣體,二者相并,就會使胃中氣體大大增加,以致于超過肺臟的正常肅降能力,使得胃中所納之飲食,隨著胃內不斷增多的氣體一起,向上逆行,沖開賁門、出離胃脘,
故為噦。
返入食道,最終自咽喉嘔出體外,這就是呃逆,也叫做“噦”。
補手太陰,
治療時,因肺主氣、朝百脈,主肅降,即肺主血液中的氣體交換,并負責提供自上至下、自內而外的肅降方向之源動力:既把富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新鮮血液,通過心臟,疏布于全身;又賦予氣態、液態、固態的各種代謝廢物,被各渠道排出體外的源動力。故當補刺手太陰肺經,以補足體內肅降之氣。
瀉足少陰。
又因脾胃屬土,腎屬水,脾胃受寒則虛,土虛則克水不利,腎水失制則上泛。腎又主寒,腎水上泛則寒氣自下而上、厥逆為噦。故又當泄刺足少陰腎經,以下引水氣,使寒邪離開中焦,進入下焦,最終通過腎經直接點刺泄血,或二便、出汗等下焦作用,而排出體外。
~~~~~~~~~~
老黃歷擇吉,2024.8.11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42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