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02次作業(yè)@流光易

四個收獲

1.了解了管理效果公式。

Fm:管理效果,投入管理手段后帶來的效果

Qi:問題分析及界定,問題分類及分層

P:目標明確度

G:目標有效性

Mi:管理手段的多樣性,有效性,i是指管理方法的分層及分類

E:實時效果評估及反饋

i:分類和分層。Q問題、M管理手段都要分類和分層

@張詩穎 將管理效果公式:Fi=QiPGMi+E分解為:前端:Q-P-G-M;后端E-P-G。《如何閱讀一本書》02次作業(yè)@張詩穎【中】 - 簡書

告訴我們的是:以問題導向;明確目的和目標;選擇合適、相應的方法;過程中持續(xù)評估、評價,檢查問題是否發(fā)生變化,調整管理手段。整個過程不斷反復,最終提升管理效果,達成目標。

舉例:美國教育全面推進,也就是說,它從建國開始,就在推廣全民教育,他最早推廣了全民教育,并且推促了工業(yè)化的整體發(fā)展。所以,它的全民教育必然帶來了這樣的問題,就是對于閱讀的需求量會增加。這是必然帶來的問題,對吧?而作者肯定了這件事,但是作者還說了,里邊有很多問題,它里邊說了一句,叫“總括而言”,對所有的問題概括起來說,其實是個核心問題。核心問題是什么呢?就是:教不同狀態(tài)閱讀者的手段,并沒有進行有效區(qū)分。比如說有動機和沒動機。我們總結就是這句話:不同狀態(tài)的閱讀者。首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對問題進行了分層,是個“Qi”;手段沒有進行區(qū)分,這是個“Mi”。也就是說“Qi”和“Mi”并不等同在一起的,并不能有效的適配在一起。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即便作者認同全民教育發(fā)展,但是他覺得做的還不夠,效果還不行。

2.了解了結構性思維的基本公式

在序言的基礎上,通過A、B、C等要點,說明了D。

這是檢視閱讀中的一個能力要求之一。需要持續(xù)地訓練。

類似于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jù),以及,概括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思想。在既定時間內,閱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能夠找到、并歸納出來,是對理解力的很大挑戰(zhàn)。

3.石沙土林過程

將多種資訊有效地拆解、重構:

1.得到各種各樣的東西

2.全部打散(消化),從石頭打成沙

3.排布成一個一個一個的知識點,變成土

4.在這個土上圍繞自己的觀點建成樹林

5.這片樹林最終形成框架式的一個體系

框架式:

5W2H模型或掌握精通4層次法

用主題閱讀的方式,形成認識事物的一個具體模型

聯(lián)系上一個“結構性思維的基本公式”;以及理解力的過程第三級別——思考中的“概念化”和“結構化”;還有“系統(tǒng)”這個概念;另外, 阿峰講座--集成學習記憶系統(tǒng)(最牛的學習方法)_瓴久伊_新浪博客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615。都是這一年新接觸的。目前只知道名稱,毫無再進一步的了解。后續(xù)需要關注。

4.刻意訓練的重要性

慢方法實現(xiàn)快成長

刻意練習是一種科學的訓練方法。特點有:只在“學習區(qū)”練習;大量重復練習;持續(xù)獲得有效反饋;精神高度集中。(詳細可參見方法論丨怎樣練習一萬小時

永澄老師舉的投籃的例子,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動作分解。音樂中,比較強調“分塊練習”,彈奏動作要分解和綜合,學習鋼琴時就對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另外,技能學習最初,要非常注重一個——“慢”字。

面對這個要領,自己遇到的困難是:大腦的懶惰。


?三個感受

1.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能量很強大

2.關于基礎閱讀中發(fā)展心理學那一段,我也“知道”啊,在書上看過好幾遍。為什么沒有聯(lián)想到呢?

3.基礎閱讀第一階段,培養(yǎng)閱讀興趣,一方面無從著手,一方面被忽視

二個改變

1.使用分析閱讀技能閱讀《思考,快與慢》

2.開始找文章、書,訓練結構性思維的基本公式

一個行動

在百日練字計劃中,進行刻意訓練,時間和精力花在總是寫不好的筆畫、把握不住的結構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