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李德滿老師推薦的讀書清單,我選擇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一是認為這本書的名字起的特別好,很正能量;二是好奇作者的一生中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才能讓他有“活出了生命的意義”的這種感慨。伴隨著期待與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書。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初版于1946年,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弗蘭克爾是德國猶太人,精神病醫生,學者。1942年被納粹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后來輾轉囚禁在其他集中營,僥幸大難不死,服了三年苦役,期間妻子和父母都被殺害。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段煉獄般的痛苦,重獲自由以后,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治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他把獄中經歷提煉成這本小說。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任何長篇大論的道理,都比不上一個好故事。看過這本書,還可以說任何晦澀難懂的理論,都比不上一個好故事。這本書曾經感動過千千萬萬的人,因此它也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一版再版,弗蘭克爾兩次增補,主要是加了他在意義療法方面做出的總結。本書以集中營的經歷為第一部分,其回憶錄畫面感極強;以理論部分(存在主義分析治療)為第二部分,其文字深入淺出,來探討生存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兩部分共同加強了該書的可信度。
作者哈洛德·庫希納曾評價這本書:如果在一生的閱讀體驗中,能夠擁有這樣一本書,它其中的某個篇章或者包含的某種思想不僅能夠觸動您的靈魂并且能引領它與之共舞,甚至改變您的日常生活與命運,那這樣的書您一定要常常翻閱,并像對待珍寶一樣小心呵護。《活出生命的意義》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這本書寫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關于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的記錄數不勝數,這本書在眾多資料中脫穎而出,因為它既是作者個人的痛苦體驗,也是一個醫學研究者的觀察總結。弗蘭克爾從文章一開始就說他要寫的故事的焦點不是有關集中營的恐怖遭遇,而是一些小的磨難。他只想回答一個問題:“集中營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他的觀察對象,是包括自己在內的默默無聞的普通囚犯,以及他們對環境的反應。
這本書中最令我著迷的,是作者立足自己的內心,極力誠實不欺;同時又以醫生的專業冷靜態度,超越當時嚴酷的環境,不自憐不抱怨不傾訴。這種態度,既讓人感到他堅韌的內心和不屈的意志,也讓人充分明白他的艱難處境,他無須傾訴,感情已經豐沛淋漓。文章的表現手法也非常高超,既通俗又晦澀,是悲觀性的樂觀主義。
弗蘭克爾的書中沒有直接回答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但他在“生命之意義”一節中寫道,“由于生命中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所以生命之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人不應該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而是生命向人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我們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其實,我們窮極一生不過是在回應生命向我們提出的問題,無論這個問題看起來多么晦澀難懂,無論它將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喜悅與悲傷,只要活著,我們就必須擔負起自己的生命責任,而唯有鼓起勇氣擔負起這份責任,我們才能活著。同時他的意義療法給出了三種方法來讓我們自己發現生命的意義:去經歷挫折;去愛;去面對苦難。
這三種方法可以概括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生:即去愛別人;一個是死:即經歷挫折,遭受苦難。經受過納粹集中營煉獄般的折磨,弗蘭克爾所體驗的死的層面要遠比常人深刻。這里他更著重的描繪了痛苦和受難這個過程本身對人生的意義。他提出了“悲劇性樂觀主義”的觀點,即如果人生的痛苦苦難是必然的,無法避免的一場悲劇,那么也應該樂觀的去面對。
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認為只有一個人為他人、為社會創造了價值,那么他才會被賦予意義的光環,人們更愿意承認生的層面的意義。但是,死的層面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在我看來,吃苦是為了愛自己,不經歷深刻的痛苦就無法體會生活的意義。在作者的文章中,他也這樣寫道:“生命就是痛苦的,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吃苦。”“經歷過磨難的樂觀才是真正的樂觀。”“苦難是精神的拓展,是心靈的修煉。”雖然其言語不乏有些絕對,但可見作者對死的層面的意義的認可。“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很多事情有時超出了我們選擇的范圍,我們只能面對。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它的態度,這個選擇很重要,甚至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尊嚴。
書中第一部分有一段文字描述讓我印象深刻:“我還想提到關于我們究竟能忍受多少痛苦的一些驚奇發現:在這里,我們無法刷牙,且嚴重缺乏維生素,但與以前相比,我們的胃變得健康多了;半年來,我們穿著完全失去本來面目的同一件襯衫;有時因水管凍結,我們許多天無法洗漱,甚至身體的局部擦洗也不可能,勞動后的雙手骯臟不堪,可手上的瘡和擦傷從不化膿(除非有凍瘡);再如,一些人原來睡眠很輕,隔壁房間一絲微弱的聲響都有可能攪得他徹夜難眠,而現在即便是與相隔幾英寸、鼾聲如雷的其他囚徒擠在一起,他們也能安然入睡。”這里大概照應的書的第二部分“苦難之意義”吧,即便面對無可改變的厄運,人們也能找到生命之意義。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繼續生命的力量,不能使我們死亡的會令我們更加強大。“在一定意義上,一旦找到了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那時重要的是,能夠見證人類潛能的極致,即人能夠將個人的災難轉化為勝利,將個人的厄運轉化為人類之成就。”作者在悲觀的環境中產生了樂觀的感情,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不能直接獲取幸福,也不能直接追求幸福,因為幸福總是伴隨著意義而來,但幸福也不是目標,而是某個理由所產生的結果。所謂的理由,就是你找到生命的意義,并運用自己的天賦和能力為此努力。但是生命的意義還需自己去找尋,別人給不了你答案,只有自己切身體會領悟到的才能長久堅信。尼采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類人知道要去追求意義,去探索價值,去活出自我,所以他們是成功的。生命的意義,是我們面對每一次生活事件作出的選擇。我們的態度和行為,最終構建了我們一生的意義。
弗蘭克爾曾說:“在極端的環境中,人的差異性更大。”事物相互決定,而人自我決定,悲劇性的樂觀主義就是:世間很糟糕,但如果我們每個人不竭盡所能,一切會更糟糕。人們就是應尋找此刻的意義,然后串聯成自己的生命路徑。人的一生,物質上的功成名就比不上精神上的積極豐滿。我們應該照管自己的豐盈谷倉,而不應只盯著剩下的殘株敗梗,不應怕自己人生的日歷越來越薄,而應在撕下的每一頁背后寫下生命的摘記,凡存在過的,都是珍貴并且永恒的。我們應自由而有尊嚴地活下去,為這唯一不確定的未來,為了每一個做抉擇的瞬間,為了回答生命的詢問。
整本書讀完后,才覺得自己活過的人生部分還太淺薄,沒有經歷什么大的痛苦和磨難,也從未真正思考過苦難帶給人的意義。幸好,趁我還年輕的時候讀到了這本書,還不算太晚,我深深受之啟迪,并且也得出了自己的一部分拙劣的見解。在我看來,生命的意義不是一個具體的目標,而是追求一個更好的自己的過程。對于每個渴望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人,對于每一個不甘于平庸、不甘于一生碌碌無為的人,對于每個努力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人來說,這本書都非常值得一讀。
最后,用作者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我唯一怕的,是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