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一】1·6
「原文」
1·6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余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汎: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躬行實踐之后還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海天心得」
1、
大路:海天兄,我學習《論語?學而》,其中第六篇記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請問這一句說得是什么意思呢?
海天:這一句的意思十分通俗易懂,除了一個汎(音fàn)字是“泛”的通假字稍微難懂以外,句意簡單明確。整句的意思就是: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2、
大路:《弟子規》開篇說: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那么《弟子規》的這一句和孔子的這句話又有什么關系呢?
海天:《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由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經清朝乾隆年間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正字略》,簡稱《弟子規》。《弟子規》本身是從孔子的這句話發展而來,以這句話為綱目,擴充內容而成,是用于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啟蒙養正讀物,廣泛流傳于后世。
3、
大路:既然《弟子規》是從孔子的這句話擴充發展而來,是否可以說《弟子規》完全繼承了孔子這句話的觀點呢?
海天:《弟子規》在孔子的這一句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限于篇幅,孔子在這句話里,對于“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的具體含義沒有明確的解釋,我們只能結合《論語》的其他篇章或同期、前期的文獻典籍進行理解。《弟子規》的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每一個內容進行了具體的、形象的解釋說明。但是,出于封建統治的需要,《弟子規》同時也格外加強了對以父母、長輩為尊的宗法制家族關系的尊崇,以至于達到了變態的地步。比如《弟子規》里對于“孝”的解釋里,對父母過錯諫不入后要“號泣隨、撻無怨”,這比孔子說的“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又進了一步。所以對于《弟子規》的理解,更加要批判的吸收。
4、
大路:孔子為什么要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如果沒有余力就不能學文嗎?
海天:孔子在這句話里對為人子弟者提出德行需要具體踐行,明確指出“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可見孔子對于教育的理念,是非常重視德育的,認為首先要做好德育,踐行好道德,然后才要學習文化典籍。這里孔子把德育作為了人的根本,正如《大學》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俗話說,人才人才,首先先要是一個人,如果做人都有問題,絕對不能稱之為人才,只不過是一個有知識的壞蛋而已。在現代社會德育和文化知識學習是并行的,這樣互為補充,互為印證,其實更為科學。可是問題是有很多家長甚至一些學校教師,只重視文化學習,不重視品德教育。有個別的人竟然按成人的認知來教育子弟,提出一些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或者提出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明哲保身等消極觀點。看起來這些家長是為孩子好,但是其實是害了孩子。不論是孔子還是儒學,到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沒有教育孩子拜金主義和自私自利。如果孩子從小就被教育成一個只關心自己的人,長大后面對復雜的社會必然會非常自私、極端,很難與人相處,很難有所作為,不利于自身發展。
5、
大路:孔子在這句話里,對“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德行依次說出,是否意味著孔子是從“孝”開始把這些德行按重要性依次排列的呢?
海天:從現代社會來看,每一樣品德都是不可或缺的,無所謂哪個更重要。但是普遍有這樣的觀點,父母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首先父母給了人生命,這就是人從哪里來的問題。其次人成長過程一般來說都是由父母養育長大的,這就是養育之恩,是人憑什么長大的問題。而人與人之間打交道,涉及親族、朋友、同事等等,這是人如何生存的問題。如果說連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父母,都不能做到孝,那么能做好涉及人與人之間的其他的德行嗎?依我看是很難做到的。古代社會由于是宗法制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社會的穩定,需要宗法制來維護,所以孝弟更是被提到一個空前重要的位置。《論語》記載有子說過:“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認為孝弟是“仁”的根本。《孝經》開篇第一章就記載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從孔子和有子的話來看,“孝弟”是有很高的地位的,是“仁德”的根本,當然也就比其他的德行更為重要了。
6、
大路:既然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那么是否說“孝弟”等德行,只需要實踐,不需要學習?
海天:任何事物都需要通過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正確的認知。“孝弟”等德行,并不是天然就存在于人們的認知中的,也需要通過不限于書本知識等各種方式來學習得到,才能明確德行的概念、標準。但是,德行的養成,必須通過實踐,也就是“行”,才能達到。所以說,“行”非常重要,沒有“行”的實踐,談德行就是紙上談兵,沒有意義,不能稱為德行,反而是一種失德的行為。孔子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就是為了突出“行”的重要性和決定性。
7、
大路:請問海天兄在學習這一句《論語》時還有沒有其他的心得?
海天:學習古代文獻,各人學識經歷不同,心得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我本人來說,比較深得感受就是結合現代社會來講,這一句話不僅僅對子女兒童有積極意義,對大人也具有很大的意義。現在我們都認識到行為示范的重要作用,就是經常說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不能只要求子女兒童們做到這些,家長父母更應該帶頭學習、實踐、示范,先自己做到這些。另外要注意對古代的“孝弟”等德行觀念要結合時代要求進行揚棄,特別要注意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符合憲法規定人人平等的觀念。
文:海天大路
上一篇 ? ? ? ?(因為上篇是為某公眾號寫的特稿,尚未推送,內容暫缺)
下一篇? ? ? ? 公務員需要注意自己的生活圈兒和工作圈兒嗎?
延伸閱讀:古文新說《弟子規》(目錄)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