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弟子之弟,上聲。則弟之弟,去聲。謹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實也。泛,廣也。眾,謂眾人。親,近也。仁,謂仁者。馀力,猶言暇日。以,用也。文,謂詩書六藝之文。
程子曰:“為弟子之職,力有馀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先文,非為己之學也?!?br> 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藝,末也。窮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br> 洪氏曰:“未有馀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馀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庇拗^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圣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這句話直譯過來沒有任何問題。
在家里要講孝道,也就是尊敬長輩。在外面和師長、領導、大哥、甲方……相處要講“悌”,也是要尊重對方。謹慎守信用,泛愛眾人,親近仁者。這些做到了,還不會感覺到很有壓力,就可以學習詩書六藝這些了。
我為什么要把這句不會有壓力加粗,是因為要做個好人,對有些人來說,實在是有很多顧慮和壓力。比如那個摔倒的老太太,扶不扶?真是個難題。如果是出于合乎規范,而委屈自己去當個好人,“化性起偽“,演個好人很辛苦,那便不算是有馀力。而如果做事是出于真誠,去尊敬對方,去關心別人,這便可以行有馀力。
儒家講禮義或倫理,最基本的出發點是“情”,即“發乎情、止乎禮”,《大學》講“正心誠意”,便是講的要從本情出發,真誠處世待人。
又回到了知與行的問題
行,是質的方面,知,是文的方面。
“未有馀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文勝質則史”。中國幾千年從來不缺這類人,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的男盜女娼??鬃影堰@類人稱為鄉愿,“鄉愿,德之大賊也?!?/strong>
儒家思想在后世成為主流價值觀,或意識形態后,便開始了系統的培養這類鄉愿的工程。把虛高的道德標準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滿篇的典故,其實也不過是套路。
當然,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有這個問題,這并不是儒家的錯。
“有馀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質勝文則野”。對行有馀力的同學,還是要學習文化,系統的提高認識層次,“考圣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
八佾: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這段猜迷般的文字,也是說明這個道理。要先做好素底,然后才可以繪畫。禮就是那繪畫,而更根本的底子便是正心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