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tì),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釋】
1、弟子:有二種解說:一說年幼之人;一說求學之人。本文取求學之人。
2、弟:同悌。
3、 泛:廣。
4、親:接近。
5、以:用。
6、文:古時指六藝中的詩書之文。六藝即禮、樂、射、御、詩、數。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家中則孝順父母;出門在外是則親善他人,尊老愛幼;言行謹慎,誠實守信用;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踐行并做到以上這些之后,如果還有余力的話,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p>
“而親仁”一句,也可以理解為:做到了“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朝著“仁”的目標努力。
本章也正好對應了孔子辦學的四科教學內容: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一、德行——入則孝,出則弟。孝悌正是孔子認為的基本倫理要求。
二、言語,即言行——謹而信。謹慎說話,則不惹是非;言而有信,則可以托付重任。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做事才能立得穩,行得通,從而建功立業。
《論語》為政第二18章“子張學干祿”中,子張要學做官之道,孔子就提供了當好管理者、做好社會人的秘訣:“要多聽,聽到的內容里,將自己拿不準的部分先放一邊,余下的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談論,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危險的事情先放一邊,剩下的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這樣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了過失,做事少了后悔,官職俸祿就在其中了。”
這一章可以說是“謹而信”的具體操作指南。
三、政事——泛愛眾,而親仁。從政為官,如果能關心愛護百姓,關心愛護下屬,有仁德,有善行,才可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領導人和管理者。
四、文學——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先賢留下的典籍,是圣人教誨的記錄,也是后人德行進修的依據。弟子只有認真學習,并在實踐中應用和體會,才能內化成自己的素養,外現為個人的修養。
著名的《弟子規》就是以這一章作為總綱闡發編寫的,這說明后人認為孔子的這段話代表了儒家思想的要義,尤其是關于教育和做人的原則和理想。
從官到民,從為政到做人,從做人到學習,孔子把內在道德的修養擺在首要位置,把知識技能擺在了輔助的位置上。
孔子理想的社會是“仁義之邦”,理想人格是成為“仁者”。具化到日常行為上,體現在孝悌、謹信、泛愛眾、行“仁”,以及親近有仁德的人。然后,如果還有余力,可以學習知識??鬃臃浅V匾曃馁|結合,但是,如果本和末不能兼得那就寧可去掉知識。
從行教者角度來說,儒家的教育精神是以德為本,知識為輔,甚至可以說知識為末。教做人是第一,教讀書是其次。
從受教者角度來說,重視在為人處世方面的修煉,以修德為本,學知識為輔;做人第一,讀書為次。所以說,一個人的進階之道是進德而后修業,敦品而后勵學。同時,在個人進修的道路上,還要親近有德行的人,耳濡目染,獲得正能量。
從選人角度來說,要識別一個人“真正朋友值”、“人才值”,先看人品,再看技能,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慧眼識人,同時也保護我們日后不受傷害。益友利己,損友害人。做事業選人才,人際關系選朋友,都是這個道理。
但是,當今卻呈現出另一種世相。比如,現代社會教育恰恰是集體強調先學文,一旦出問題,才口誅筆伐地關注德行。
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被推上了以高考為軸心的學習知識戰場上,父母對孩子常說的話是“你先什么也不用管,你就把功課給我弄好”;
到了大學,以就業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大學變成了技能培訓基地。知識技能優先,德行修養只是一門理論課程而已。
輿論陣地也發揮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有時甚至就是惡魔推手。打開各類媒體,特別被制造成醒目顯眼效果的內容,充斥著各種絢爛的財富排行,滿眼皆是首富行蹤、富二代直播、女星嫁豪門、男星身價過億。。。。即使是“學文”的內容,被加黑加粗劃重點的,也是“教你快速賺到1百萬”的林林總總,做人道德底線一低再低的賺錢方法,仍然大行其道,可見還有大量的人參與在其中。
忽視品德修養,只重知識技能的惡果,近幾年來屢見不鮮。
當開始有地溝油傳言的時候,中國工程院院士出來否認,因為他認為地溝油要處理到沒有異味并能用作食用油,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因此沒有使用地溝油的必要性。可是,院士沒有想到就是有一些有博士研究生水平的人,能夠用他們的知識技能,造出低成本的地溝油。
懂得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以增加蛋白質含量的人,發明將鹽酸特倫克羅(俗稱瘦肉精)添加入豬飼料從而改變豬肉結構的人, 絕對是有知識技能的人。
這些“缺德”的有知識有技能的人,用知識的力量,給社會給人民造成了巨大危害。難道不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嗎?
本章這一段話,孔子提綱挈領地總結了他的理想社會理想人格觀,《論語》之后的章節中,還有很多相關內容論述,不僅涉及到“道”的層面,也涉及到“術”的層面。深入學習,融會貫通,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在社會上良性立足,進而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