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人對讀書的復雜感情可謂由來已久,愛恨情仇。古時候,中國人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才有范進多年苦讀,一朝中舉成瘋的故事。那時的中國人談不上愛讀書,但也有一種苦讀書的氣氛,這是改變命運走上仕途的唯一選擇。
? ? ? 現代中國人有了很多選擇,不再把進入官場作為唯一至高標準了。在個人選擇上,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不再是生活事業的必需品了。后來,在快節奏的高壓生活之下,人們離書越來越遠了。好多報道把中國人的閱讀量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結果總是相去甚遠。
? ? ? ?在不斷爬坡的過程里,我們都遇見了無可奈何,也都有無能為力。我們望向天花板,卻依然想要尋找突破。于是書似乎成了另一個意義上的避風港了。不斷有讀書方法論,還有讀書計量學等,反復強調我在讀書,讀書有用。這世界上沒有永動機也沒有萬能鑰匙,當我們談論讀書功用的時候,也涉及方方面面諸多細節。有誰能保證解決我們正在面對的所有問題呢?
? ? ? ?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閱讀習慣是長年積累而成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喜歡閱讀比強制閱讀要重要得多。閱讀本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一旦推開這個世界的大門,自然就會有無窮盡的探索,這不是簡單的本數標榜,也是字數宣言,而是在這個過程里,我們可以心靈放松,舒緩壓力,可以發現一個更有趣的世界。既不是要做成統計題,給自己一個數字標簽,也不是要在未來的某天做一種談資,可以炫耀自己的知識儲備。僅僅是因為這是一件我喜歡的很自我的放松,這個過程讓我感到快樂。
? ? ? ?盡管在我們可能還是面對很多考試,有一些升學或者職業認證的壓力,在一些必須的時候我們讀書是背課文似的,苦行僧一樣,這不快樂呀。如果讀書是特效藥一樣的話,那么人們對精神的滋養就顯得太寡淡了。曾國藩教育兒子說,畢生的讀書體驗,四個字“看,讀,寫,作”。看即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默讀,對文字的閱讀,來了解理解觀點事實等。讀即是朗誦,中國文學里經詩等都是有音律美的,當反復念出聲音的時候,就有了另一種美感。寫就是摘抄,一是有利于記憶,可以記住更多內容,還可以對書中精華歸檔整理,以后更容易復習。作就是對讀書的內容進行個人理解的再創作,通過輸出更貼近書本理解。
? ? ? ? 讀書,有時候是有意思,有時候有意義,有時候講情趣,有時候講功效。但無論哪一種,讀書都不是一個簡單口號,也不是一道數據統計題,讀書的美,在某個午后,在和煦陽光下的飄窗前,靠著松軟的抱枕,在文字的世界里游弋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