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曉堂傳“藏”。這兒涼爽的季節,宅在家中聆聽林曉堂教授《基于語篇分析的英語教學設計》的講座,就好像探尋到教學寶藏一般,無比喜悅和滿足。
林老師指出,在分析教材活動中我們要明確兩點。
一、教材已有哪些教學活動
二、教學活動是否能夠滿足教學的需要?
通過互動分析教材,林老師給我們總結了教學活動的設計原則。
1.目的性原則
2.合理性原則
3.互動性原則
以及教學活動的三個技術要求
1.確定教學活動的指向。
2.明確閱讀教學活動的功能。
3.設置活動的認知層次。
根據這些基本原則和要求,林老師還分享了他所設計的語篇教學活動,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所設計的一個兼顧內容與語言的閱讀教學活動。該活動要求學生根據語篇信息設計相關的問題。這個活動顛覆了我們以往的活動設計理念。完成了由回答問題到設計問題的一個跨越。這種形式,首先要求學生能夠從文本中獲取關鍵信息。同時,還要通過自己掌握的語言知識對該信息進行針對性的詢問,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提取信息的速度和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的語言知識得到鍛煉和強化。另外就是人教新目標八年級下冊《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 》這個語篇的教學設計依據教材原有的設計,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思維發展,林老師對文本研讀后,對本的父親在窗戶上釘木頭以及本的母親確認手電筒和收音機是否正常這些細節提出疑問,詢問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做,這個問題讓學生在獲取語言內容的同時,還引導學生思考,在面臨暴風雨來臨時,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保護我們的人身安全,由基礎的知識學習提升到了人文生活,真正做到了從教學功能到現實功能的轉變,讓學習真正的服務于生活。
林老師這種互動加案例分析式的講座讓我深刻并通透的理解了語篇分析和活動設計的重要性,林老師提供的語篇活動的設計策略和技能給我以后的語篇教學活動設計提供了戰略性的指導。前路漫長,我將不忘初心,篤定前行在英語教學提高的路上。